管涔山壳假网衣共生藻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 地衣型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1 地衣型真菌概述 | 第14-15页 |
1.2 地衣型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3 地衣共生藻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2. 地衣型真菌及共生藻的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1 地衣型真菌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2 共生藻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 常用的分子系统树构建方法 | 第25-26页 |
3. 地衣型真菌的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3.1 地衣型真菌的营养生理 | 第26页 |
3.2 地衣型真菌的生长发育 | 第26-27页 |
4. 地衣型真菌共生藻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5. 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种类组成 | 第29-41页 |
前言 | 第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2.1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种类名录 | 第31-34页 |
2.2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新纪录 | 第34-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3.1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组成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3.2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的应用潜力 | 第40页 |
3.3 管涔山地区地衣型真菌的保护对策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壳假网衣共生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41-54页 |
引言 | 第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2.1 形态观察 | 第46页 |
2.2 解剖观察 | 第46-47页 |
2.3 化学物质测定 | 第47页 |
2.4 共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壳假网衣共生藻系统发育研究 | 第54-77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5页 |
2.1 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 第62-63页 |
2.2 共生藻细胞的形态特征 | 第63-64页 |
2.3 共生藻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壳假网衣共生菌藻的生长关系 | 第77-86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2.1 地衣体直径的变化 | 第80页 |
2.2 藻细胞层厚度的变化 | 第80-83页 |
2.3 共生藻细胞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3页 |
3 讨论 | 第83-86页 |
3.1 地衣体直径随年份的变化 | 第83-84页 |
3.2 藻细胞层厚度随年份的变化 | 第84-85页 |
3.3 共生藻细胞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壳假网衣共生藻抗逆性研究 | 第86-100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1.1 实验材 | 第8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7-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8页 |
2.1 OD值与细胞密度的线性关系 | 第89页 |
2.2 不同温度培养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2.3 不同温度培养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2.4 不同温度培养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94-95页 |
2.5 不同温度培养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95-97页 |
2.6 不同温度培养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