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实施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反转教学的兴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意义与相关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 实施反转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20-22页 |
2.1.1 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2.1.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反转教学 | 第21-22页 |
2.2 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2.2.1 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2.2 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反转教学 | 第23-24页 |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2.3.1 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反转教学 | 第25-26页 |
2.4 相关教学法理论 | 第26-29页 |
2.4.1 案例教学法 | 第26-27页 |
2.4.2 师徒制教学 | 第27-29页 |
3.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反转教学的设计 | 第29-51页 |
3.1 反转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关系 | 第29-32页 |
3.1.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3.1.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机房训练 | 第30-31页 |
3.1.3 反转教学与机房训练 | 第31-32页 |
3.2 应用反转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2-37页 |
3.2.1 必要性分析 | 第32-36页 |
3.2.2 可行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资源建设 | 第37-41页 |
3.3.1 学习环境的建设 | 第37-39页 |
3.3.2 学习资源的建设 | 第39-41页 |
3.4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设计 | 第41-46页 |
3.4.1 实验课反转教学设计的思路 | 第41-43页 |
3.4.2 课前学习准备阶段 | 第43-45页 |
3.4.3 课中活动设计阶段 | 第45-46页 |
3.4.4 课后平台交流阶段 | 第46页 |
3.5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评价设计 | 第46-51页 |
4.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反转教学的实施 | 第51-61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51-5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51-52页 |
4.1.3 实验教材 | 第52页 |
4.1.4 实验方案 | 第52-53页 |
4.2 教学实施过程 | 第53-59页 |
4.2.1 教学目标分析 | 第53-54页 |
4.2.2 教学对象分析 | 第54页 |
4.2.3 教学内容分析 | 第54-55页 |
4.2.4 教学片段选编 | 第55-59页 |
4.3 反转教学观测 | 第59-61页 |
5.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反转教学的效果分析 | 第61-69页 |
5.1 课堂教学情况 | 第61页 |
5.2 学生作品情况 | 第61-66页 |
5.3 平台交流情况 | 第66-67页 |
5.4 学生访谈情况 | 第67-68页 |
5.5 实施效果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 | 第69-71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