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3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思想理论依据 | 第31-6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引导理论 | 第31-4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概念 | 第31-34页 |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内容 | 第34-40页 |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特征 | 第40-42页 |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价值 | 第42-47页 |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引导学说 | 第47-56页 |
一、人格修养上的崇德重道 | 第48-51页 |
二、生活情趣上的超凡脱俗 | 第51-53页 |
三、社会理想上的经世济民 | 第53-55页 |
四、国家情怀上的忧国安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的精神追求引导思想 | 第56-67页 |
一、古代本体论的万物归一思想 | 第57-59页 |
二、中世纪信仰论的彼岸皈依思想 | 第59-61页 |
三、近代认识论的普遍必然思想 | 第61-63页 |
四、现代存在论的生存澄明思想 | 第63-67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必要性 | 第67-91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 | 第67-76页 |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 第67-70页 |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70-72页 |
三、精神追求引导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 第72-76页 |
第二节 营造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 第76-83页 |
一、大学精神概念界定 | 第76-78页 |
二、大学生是大学精神的践行者、创造者 | 第78-79页 |
三、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以充实大学精神 | 第79-83页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83-91页 |
一、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有助于为各种和谐关系筑牢思想基础 | 第84-88页 |
二、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 第88-91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类型和层次 | 第91-123页 |
第一节 基础型精神追求 | 第91-104页 |
一、基础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 第91-95页 |
二、基础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 第95-100页 |
三、基础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享受型精神追求 | 第104-113页 |
一、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 第104-106页 |
二、享受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 第106-111页 |
三、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发展型精神追求 | 第113-123页 |
一、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 第113-114页 |
二、发展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 第114-118页 |
三、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 第118-123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因素 | 第123-162页 |
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影响 | 第123-134页 |
一、大学精神的世俗化演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无处安家 | 第123-126页 |
二、大学教师士人品格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无样可循 | 第126-131页 |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陈旧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枯燥乏味 | 第131-132页 |
四、大学文化活动的娱乐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浮躁肤浅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134-147页 |
一、社会风气概说 | 第134-136页 |
二、当前社会风气的特征 | 第136-142页 |
三、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消极影响 | 第142-147页 |
第三节 大众媒体的影响 | 第147-154页 |
一、新闻的负面性强化了大学生的错误追求 | 第147-149页 |
二、媒体的低俗化降低了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 第149-153页 |
三、媒体的网络性稀释了大学生对崇高精神的信奉 | 第153-154页 |
第四节 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154-162页 |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特点 | 第155-158页 |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后果 | 第158-162页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途径 | 第162-211页 |
第一节 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格力量 | 第162-171页 |
一、大学教师人格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 第162-166页 |
二、提升教师人格力量的措施 | 第166-169页 |
三、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第171-185页 |
一、以传统文化引导基础型精神追求 | 第171-180页 |
二、以传统文化引导享受型精神追求 | 第180-182页 |
三、以传统文化引导发展型精神追求 | 第182-185页 |
第三节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 第185-193页 |
一、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 第185-186页 |
二、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 第186-190页 |
三、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 第190-193页 |
第四节 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 第193-202页 |
一、职业生活对精神追求的影响 | 第193-195页 |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表现 | 第195-197页 |
三、以正确的职业观引导精神追求 | 第197-202页 |
第五节 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 第202-211页 |
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改善社会风气 | 第202-205页 |
二、围绕大学生精神追求改善社会风气 | 第205-208页 |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良风气 | 第208-211页 |
结语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1页 |
附录 | 第221-241页 |
后记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