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保证期间的性质定位 | 第10-15页 |
| 1.1 保证期间的性质 | 第10-13页 |
| 1.2 保证期间性质确定对司法实务的影响 | 第13-15页 |
| 二、保证期间的适用分析 | 第15-19页 |
| 2.1 法定保证期间及其适用 | 第15-16页 |
| 2.2 约定保证期间及其适用 | 第16-19页 |
| 2.2.1 约定保证期间的长度可否短于6个月? | 第17页 |
| 2.2.2 约定保证期间的长度可否长于主合同诉讼时效? | 第17-19页 |
| 三、保证期间的起止时间 | 第19-24页 |
| 3.1 保证期间起止时间的确定 | 第19-20页 |
| 3.1.1 一般情形下保证期间的起算 | 第19页 |
| 3.1.2 特殊情形下保证期间的起算 | 第19-20页 |
| 3.2 未约定保证期间起止时间的处理规则 | 第20-21页 |
| 3.3 约定不明时保证期间期限的确定 | 第21-24页 |
| 四、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 第24-27页 |
| 4.1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关系 | 第24-25页 |
| 4.2 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确定 | 第25-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