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理论对混凝土梁桥可靠性评价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桥梁检测与评估的概述 | 第11-13页 |
1.2.1 桥梁检测的概述 | 第11-13页 |
1.2.2 桥梁状态评估的概述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桥梁检测技术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内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桥梁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桥梁病害及检测评估 | 第16-26页 |
2.1 桥梁病害机理分析 | 第16-19页 |
2.2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检测 | 第19-22页 |
2.2.1 概述 | 第19-20页 |
2.2.2 检查内容 | 第20页 |
2.2.3 检查方法 | 第20-22页 |
2.3 桥梁综合评估方法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层次分析法确定桥梁可靠性的指标权重 | 第26-36页 |
3.1 层次分析法及其基本原理 | 第26页 |
3.2 权重的确定 | 第26-34页 |
3.2.1 建立桥梁可靠性评价模型 | 第29-30页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0-32页 |
3.2.3 计算权向量并检验一致性 | 第32页 |
3.2.4 计算组合权向量 | 第32-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可拓原理 | 第36-46页 |
4.1 概述 | 第36-37页 |
4.2 基元理论 | 第37-38页 |
4.2.1 基本概念 | 第37页 |
4.2.2. 基元的可拓性 | 第37页 |
4.2.3. 可拓变换理论 | 第37-38页 |
4.3 可拓集合理论 | 第38-39页 |
4.4 可拓逻辑 | 第39-41页 |
4.5 评价流程 | 第41页 |
4.6 桥梁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4.7 可拓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第42-45页 |
4.7.1 确定经典域、节域及待评物元 | 第42-43页 |
4.7.2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值 | 第43-44页 |
4.7.3 确定权系数 | 第44页 |
4.7.4 确定多指标的关联度 | 第44页 |
4.7.5 等级的评定 | 第44-45页 |
4.8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桥梁检测及其结果 | 第46-62页 |
5.1 基层数据的等级划分 | 第46-54页 |
5.2 评价指标的无量钢化 | 第54-55页 |
5.3 桥梁耐久性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5.3.1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 第55页 |
5.3.2 裂缝状况检测结果 | 第55页 |
5.3.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 | 第55页 |
5.3.4 钢筋锈蚀检测结果 | 第55页 |
5.3.5 氯离子含量检测结果 | 第55-56页 |
5.3.6 碳化深度的检测检测结果 | 第56页 |
5.4 桥梁安全性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5.4.1 基础沉降检测结果 | 第56页 |
5.4.2 静载试验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5.4.3 动载试验检测结果 | 第57页 |
5.5 桥梁使用状况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5.6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8-59页 |
5.7 经典域物元、节域物元和待评物元 | 第59-60页 |
5.8 关联度的计算 | 第60-61页 |
5.9 确定待评物元关于各等级的综合关联度 | 第61页 |
5.10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