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加坡公民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境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 第14-22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 第17-21页 |
一、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的几种看法 | 第18-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加坡公民教育专题比较 | 第22-38页 |
第一节 中新两国教育理论基础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中新两国教育目标的比较 | 第24-27页 |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5-26页 |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目标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中新两国教育内容的比较 | 第27-30页 |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7-29页 |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中新两国教育方法的比较 | 第30-34页 |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1-33页 |
二、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方法 | 第33-34页 |
第五节 中新两国教育实践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一、中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34-36页 |
二、新加坡家庭、学校、社会的公民教育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新加坡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优秀经验及缺憾 | 第38-41页 |
一、坚持共同价值观引导 | 第38-39页 |
二、教育方法灵活高效 | 第39页 |
三、重视实践成效显著 | 第39-40页 |
四、教育资源连贯对接 | 第40页 |
五、法律严明缺少自觉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及不足 | 第41-44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41-42页 |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第42页 |
三、教育方法陈旧低效 | 第42-43页 |
四、缺乏实践效果弱化 | 第43页 |
五、教育资源利用率差 | 第43-44页 |
第三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地传承与借鉴 | 第44-48页 |
一、弘扬中国精神 | 第44-45页 |
二、注重隐性教育 | 第45-46页 |
三、开展实践活动 | 第46-47页 |
四、整合教育资源 | 第47-48页 |
五、兼容并蓄创新发展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