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基因家族 | 第10-14页 |
1.1.1 基因家族的形成 | 第10-11页 |
1.1.2 基因家族的进化 | 第11-13页 |
1.1.3 基因家族功能分化对物种分化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空泡蛋白分选(Vps)基因家族 | 第14-17页 |
1.2.1 空泡蛋白分选家族 | 第14页 |
1.2.2 ESCRT复合物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胡杨的基本特性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1 胡杨的基本特性 | 第17-18页 |
1.3.2 杨树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 第18-19页 |
1.3.3 杨树基因工程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42页 |
2.1 材料 | 第21-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2.1.2 菌种与质粒 | 第21页 |
2.1.3 菌种与质粒 | 第21-22页 |
2.1.4 抗生素与激素的配制 | 第22页 |
2.1.5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2-23页 |
2.1.6 质粒提取自配试剂 | 第23页 |
2.1.7 CTAB法提取RNA试剂 | 第23-24页 |
2.1.8 其它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42页 |
2.2.1 进化分析 | 第24-25页 |
2.2.2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2.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36页 |
2.2.4 毛白杨的遗传转化 | 第36-37页 |
2.2.5 转基因杨树的鉴定 | 第37-38页 |
2.2.6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38-39页 |
2.2.7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39页 |
2.2.8 亚细胞定位 | 第39-40页 |
2.2.9 盐处理胡杨扦插幼苗 | 第40页 |
2.2.10 荧光定量 | 第40-41页 |
2.2.11 盐处理转基因拟南芥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42-54页 |
3.1 PeVps37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5页 |
3.1.1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42页 |
3.1.2 PeVps37基因家族的序列比对 | 第42-43页 |
3.1.3 PeVps37基因结构分析 | 第43页 |
3.1.4 预测PeVps37的蛋白三级结构 | 第43-44页 |
3.1.5 系统发育分析及选择压力检测 | 第44-45页 |
3.1.6 通过PAML软件计算选择 | 第45页 |
3.2 PeVps37基因家族的功能验证 | 第45-54页 |
3.2.1 盐处理下胡杨Vps37基因家族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3.2.2 亚细胞定位 | 第46-47页 |
3.2.3 遗传转化拟南芥 | 第47-48页 |
3.2.4 35S::PeVps37-1 与 35S::PeVps37-2 转基因拟南芥NaCl胁迫实验 | 第48-50页 |
3.2.5 NaCl胁迫下根长的测定 | 第50页 |
3.2.6 遗传转化毛白杨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0-52页 |
3.2.7 溃疡病侵染转基因毛白杨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57页 |
4.1 植物Vps37基因家族进化历史 | 第54页 |
4.2 胡杨Vps37基因家族的适应性进化 | 第54-55页 |
4.3 胡杨Vps37基因功能分化 | 第55-57页 |
4.3.1 盐胁迫下胡杨Vps37基因家族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55页 |
4.3.2 亚细胞定位 | 第55页 |
4.3.3 超表达转PeVps37基因拟南芥 | 第55页 |
4.3.4 超表达转PeVps37基因毛白杨感病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