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重金属水污染 | 第14-17页 |
1.2.1 重金属水污染现状 | 第15页 |
1.2.2 重金属水污染危害 | 第15-17页 |
1.2.2.1 重金属铬污染危害 | 第16页 |
1.2.2.2 重金属铜污染危害 | 第16-17页 |
1.3 重金属污染废水处理方法 | 第17-19页 |
1.3.1 沉淀法 | 第17-18页 |
1.3.2 电解法 | 第18页 |
1.3.3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1.3.4 吸附法 | 第18-19页 |
1.4 Fe_3O_4纳米吸附剂 | 第19-21页 |
1.4.1 Fe_3O_4的结构 | 第19-20页 |
1.4.2 Fe_3O_4的性质与应用 | 第20-21页 |
1.4.3 Fe_3O_4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1.5 提高Fe_3O_4纳米材料性能方法 | 第21-25页 |
1.5.1 TiO_2 | 第22-24页 |
1.5.1.1 TiO_2的结构 | 第22-23页 |
1.5.1.2 TiO_2的性质与应用 | 第23页 |
1.5.1.3 TiO_2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5.2 Graphene | 第24-25页 |
1.5.2.1 Graphene的结构 | 第24-25页 |
1.5.2.2 Graphene的性质与应用 | 第25页 |
1.6 吸附机制 | 第25-30页 |
1.6.1 吸附动力学 | 第26-27页 |
1.6.1.1 准一级动力学 | 第26-27页 |
1.6.1.2 准二级动力学 | 第27页 |
1.6.2 颗粒内扩散过程 | 第27页 |
1.6.3 吸附等温线 | 第27-30页 |
1.6.3.1 Langmuir模型 | 第29页 |
1.6.3.2 Freundlich模型 | 第29页 |
1.6.3.3 Temkin模型 | 第29-30页 |
1.6.4 吸附热力学 | 第30页 |
1.7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2 Fe_3O_4吸附剂制备及其去除水中Cr(VI)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32-44页 |
2.1 概述 | 第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2.2.2 Fe_3O_4纳米吸附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3 吸附剂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2.2.3.1 Cr(VI)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3.2 Fe_3O_4吸附重金属Cr(VI) | 第35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42页 |
2.3.1 Fe_3O_4的表征 | 第35-37页 |
2.3.1.1 XRD分析 | 第35-36页 |
2.3.1.2 SEM分析 | 第36页 |
2.3.1.3 BET分析 | 第36-37页 |
2.3.2 Fe_3O_4的吸附性能 | 第37-38页 |
2.3.3 Fe_3O_4的吸附机制 | 第38-42页 |
2.3.3.1 吸附动力学 | 第38-39页 |
2.3.3.2 吸附等温线 | 第39-40页 |
2.3.3.3 颗粒内扩散过程 | 第40-41页 |
2.3.3.4 吸附热力学 | 第41-42页 |
2.4 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Fe_3O_4/碳材料复合吸附剂去除水中Cr(VI) 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44-57页 |
3.1 概述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3.2.2 Fe_3O_4/碳材料吸附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47页 |
3.2.4 吸附剂性能测试 | 第47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Fe_3O_4/碳材料的表征 | 第47-49页 |
3.3.1.1 XRD分析 | 第47-48页 |
3.3.1.2 SEM分析 | 第48-49页 |
3.3.1.3 BET分析 | 第49页 |
3.3.2 Fe_3O_4/碳材料的吸附性能 | 第49-50页 |
3.3.3 Fe_3O_4/碳材料的吸附机制 | 第50-54页 |
3.3.3.1 吸附动力学 | 第50-51页 |
3.3.3.2 吸附等温线 | 第51-52页 |
3.3.3.3 颗粒内扩散过程 | 第52-54页 |
3.3.3.4 吸附热力学 | 第54页 |
3.4 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Fe_3O_4/TiO_2复合吸附剂去除水中Cu(II)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57-69页 |
4.1 概述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4.2.2 Fe_3O_4/TiO_2纳米吸附剂的制备 | 第58-59页 |
4.2.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59页 |
4.2.4 吸附剂性能测试 | 第59-61页 |
4.2.4.1 Cu(II)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9-60页 |
4.2.4.2 Fe_3O_4/TiO_2纳米吸附剂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1-66页 |
4.3.1 Fe_3O_4/TiO_2的表征 | 第61-63页 |
4.3.1.1 XRD分析 | 第61页 |
4.3.1.2 SEM分析 | 第61-62页 |
4.3.1.3 BET分析 | 第62-63页 |
4.3.2 Fe_3O_4/TiO_2的吸附性能 | 第63-64页 |
4.3.3 Fe_3O_4/TiO_2的吸附机制 | 第64-66页 |
4.3.3.1 吸附动力学 | 第64-65页 |
4.3.3.2 吸附等温线 | 第65-66页 |
4.3.3.3 吸附热力学 | 第66页 |
4.4 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Fe_3O_4/TiO_2/Graphene吸附剂去除水中Cu(II)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69-82页 |
5.1 概述 | 第6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70页 |
5.2.2 Fe_3O_4/TiO_2/Graphene纳米吸附剂制备方法 | 第70-71页 |
5.2.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71页 |
5.2.4 吸附剂性能测试 | 第71-72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2-79页 |
5.3.1 Fe_3O_4/TiO_2/Graphene的表征 | 第72-74页 |
5.3.1.1 XRD分析 | 第72-73页 |
5.3.1.2 SEM分析 | 第73页 |
5.3.1.3 BET分析 | 第73-74页 |
5.3.2 Fe_3O_4/TiO_2/Graphene的吸附性能 | 第74页 |
5.3.3 Fe_3O_4/TiO_2/Graphene的吸附机制 | 第74-79页 |
5.3.3.1 吸附动力学 | 第74-75页 |
5.3.3.2 吸附等温线 | 第75-77页 |
5.3.3.3 颗粒内扩散过程 | 第77-78页 |
5.3.3.4 吸附热力学 | 第78-79页 |
5.4 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