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言道德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微博语言道德的基本内涵 | 第14-34页 |
1.1 微博语言的基本解读 | 第14-27页 |
1.1.1 微博语言的产生与定义 | 第14-24页 |
1.1.2 微博语言主体分析 | 第24-27页 |
1.2 微博语言道德的内涵 | 第27-34页 |
1.2.1 微博语言道德的含义与界定 | 第28-30页 |
1.2.2 微博语言道德的本质 | 第30-32页 |
1.2.3 微博语言道德的特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凸显 | 第34-46页 |
2.1 微博语言内容中的道德问题 | 第34-38页 |
2.1.1 人身攻击 | 第34-35页 |
2.1.2 强势舆论 | 第35-36页 |
2.1.3 虚假谣言 | 第36-37页 |
2.1.4 暴力口语 | 第37-38页 |
2.2 微博语言意识里的道德问题 | 第38-43页 |
2.2.1 色情污秽 | 第38-39页 |
2.2.2 拜金主义 | 第39-41页 |
2.2.3 极端个人主义 | 第41-42页 |
2.2.4 民粹主义 | 第42-43页 |
2.3 微博语言形式上的道德问题 | 第43-46页 |
2.3.1 微博语言暴露隐私 | 第43-44页 |
2.3.2 微博语言的知识产权问题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成因探析 | 第46-54页 |
3.1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出现的主体性根源 | 第46-47页 |
3.1.1 人在虚拟世界随意的角色扮演 | 第46页 |
3.1.2 现代人的虚拟社会公德缺失 | 第46-47页 |
3.1.3 现代人对数字化的盲目崇拜 | 第47页 |
3.2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出现的理论性探究 | 第47-50页 |
3.2.1 网络道德发展自身存在悖论 | 第47-48页 |
3.2.2 微博语言的伦理构建能力不足 | 第48-49页 |
3.2.3 网络社会文化转型艰难 | 第49-50页 |
3.3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出现的技术性因素 | 第50-51页 |
3.3.1 碎片化信息减缓思考能力 | 第50页 |
3.3.2 自由化语言导致“破窗”反应 | 第50-51页 |
3.3.3 二进制数据简化生活美好 | 第51页 |
3.4 微博语言道德问题出现的现实性要素 | 第51-54页 |
3.4.1 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自觉转换 | 第52页 |
3.4.2 微博用户群体多层次性导致道德标准下降 | 第52页 |
3.4.3 微博制定相关规范和立法相对滞后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路径研究 | 第54-67页 |
4.1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的主体道德塑造 | 第54-56页 |
4.1.1 加强微博用户的语言自律意识 | 第54-55页 |
4.1.2 培养微博用户的语言责任意识 | 第55页 |
4.1.3 树立微博用户的语言道德观念 | 第55-56页 |
4.2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的理论支撑 | 第56-58页 |
4.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 第56页 |
4.2.2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 | 第56-57页 |
4.2.3 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 | 第57-58页 |
4.3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的现实路径 | 第58-62页 |
4.3.1 家庭启蒙与家风塑造 | 第58-59页 |
4.3.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 第59-60页 |
4.3.3 国家与社会的宏观把控 | 第60-62页 |
4.4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的技术保障 | 第62-63页 |
4.4.1 不良语言过滤 | 第62页 |
4.4.2 建立专门权威信息发布微博 | 第62-63页 |
4.4.3 加强微博账号安全保护 | 第63页 |
4.5 微博语言道德培育的具体操作 | 第63-67页 |
4.5.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63-64页 |
4.5.2 严格规范管理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