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磁学性质论文--磁性弛豫及共振现象论文

由非对称绝热脉冲实现的选择性激发及若干新型核磁共振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主要符号和缩略语第10-12页
目录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核磁共振简介第15-17页
    1.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第17-26页
        1.2.1 原子核的自旋第17-19页
        1.2.2 极化与磁化矢量第19-21页
        1.2.3 旋转坐标系第21-22页
        1.2.4 射频场效应第22-24页
        1.2.5 形状脉冲第24-26页
    1.3 固体核磁共振基础第26-31页
        1.3.1 自旋间的相互作用第26-27页
        1.3.2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第27-28页
        1.3.3 魔角旋转(MAS)第28-31页
    1.4 量子力学计算第31-35页
        1.4.1 密度矩阵第31-32页
        1.4.2 密度矩阵的演化第32-33页
        1.4.3 QCNMR简介第33-35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第二章 非对称绝热脉冲的选择性激发第39-71页
    2.1 研究背景第39-43页
    2.2 原理与方法第43-52页
        2.2.1 绝热脉冲第43-46页
        2.2.2 非对称性绝热脉冲第46-48页
        2.2.3 非对称性绝热脉冲实现的选择性激发第48-52页
    2.3 模拟计算第52-56页
        2.3.1 模拟1:理想RF条件下的激发曲线第52-54页
        2.3.2 模拟2:变化的RF强度下的激发曲线第54-56页
    2.4 实验部分第56-62页
        2.4.1 实验1:直接维选择性激发第56-58页
        2.4.2 实验2:间接维选择性激发实验中J耦合作用的影响第58-60页
        2.4.3 实验3:SPAA在多维实验中的应用第60-62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62-66页
    2.6 本章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三章 标记S核体系的固体NMR定量分析第71-93页
    3.1 研究背景第71-80页
        3.1.1 交叉极化第71-73页
        3.1.2 交叉极化的定量研究第73-74页
        3.1.3 基于互易定理的定量CP(QCP)第74-78页
        3.1.4 基于偶极重耦的定量CP(QUCP)第78-80页
    3.2 研究方法第80-84页
        3.2.1 H_(ss)与远程相互作用的影响第80-82页
        3.2.2 T_(1ρ)效应的影响第82-84页
    3.3实雖果第84-90页
        3.3.1 实验1:标记丙氨酸样品的定量分析第84-88页
        3.3.2 实验2:混合样品的定量分析第88-90页
    3.4 本章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第四章 由多重RAMP-CP脉冲实现的最大交叉极化第93-107页
    4.1 研究背景第93-95页
    4.2 研究方法第95-100页
    4.3 实验结果第100-104页
    4.5 本章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五章 嵌入式虚拟核磁共振谱仪开发第107-115页
    5.1 研究背景第107-108页
    5.2 软件架构第108-111页
    5.3 软件特色及功能第111-113页
    5.4 本章结论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7-119页
后记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时相关性的WSN数据压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