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我国废水排放及主要污染物现状 | 第13-14页 |
1.3 重金属污染危害与处理方法 | 第14-18页 |
1.3.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1.4 吸附法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发展 | 第18-20页 |
1.4.1 活性炭 | 第18-19页 |
1.4.2 吸附树脂 | 第19页 |
1.4.3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 | 第19-20页 |
1.5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1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1.5.2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21页 |
1.5.3 介孔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2-25页 |
1.6.1 本文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介孔硅酸钙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33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介孔硅酸钙的合成 | 第26-27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26-27页 |
2.3.2 介孔硅酸钙的制备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4.1 FT-IR分析 | 第27-28页 |
2.4.2 XRD分析 | 第28页 |
2.4.3 SEM分析 | 第28-29页 |
2.4.4 N2吸附-脱附分析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介孔硅酸钙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 第33-5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 介孔硅酸钙吸附性能 | 第35-50页 |
3.2.1 等温吸附性能 | 第35-36页 |
3.2.2 重金属吸附等温线 | 第36-39页 |
3.2.3 等温吸附曲线的非线性拟合 | 第39-43页 |
3.2.4 吸附动力学 | 第43页 |
3.2.5 WCSH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43-46页 |
3.2.6 吸附热力学 | 第46-48页 |
3.2.7 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48-49页 |
3.2.8 介孔硅酸钙的再生性能 | 第49-50页 |
3.2.9 吸附剂的选择性 | 第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介孔硅酸钙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3-67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4.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5-58页 |
4.3.2 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GO加入量对GO-介孔硅酸钙复合材料吸附Cu~(2+)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4 吸附等温线非线性拟合 | 第60-63页 |
4.3.5 吸附动力学非线性拟合 | 第63-65页 |
4.3.6 吸附热力学 | 第65-66页 |
4.3.7 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介孔硅酸钙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甲基橙的去除性能 | 第67-77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7-68页 |
5.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8页 |
5.2.3 介孔硅酸钙的制备 | 第68页 |
5.2.4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68页 |
5.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8-69页 |
5.2.6 复合材料的去除性能 | 第69-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5.3.1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70-72页 |
5.3.2 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和甲基橙的去除性能 | 第72-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A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