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引言 | 第11页 |
·竹类资源应用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竹子简介 | 第12-13页 |
·竹子综合利用 | 第13-14页 |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基本结构 | 第14-18页 |
·半纤维素基本化学结构 | 第14-15页 |
·半纤维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半纤维素的应用 | 第17-18页 |
·半纤维素分离方法 | 第18-24页 |
·高温蒸汽预处理提取法 | 第18-19页 |
·碱抽提 | 第19-21页 |
·中性有机溶剂抽提 | 第21页 |
·碱性过氧化物抽提 | 第21-22页 |
·超声辅助抽提 | 第22-23页 |
·分级抽提 | 第23-24页 |
·其它抽提方法 | 第24页 |
·半纤维素纯化方法 | 第24-28页 |
·溶剂沉淀法 | 第25页 |
·柱层析法 | 第25-27页 |
·膜分离法 | 第27页 |
·其它方法 | 第27-28页 |
·半纤维素热解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半纤维素热解特性及机理 | 第28-29页 |
·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29-31页 |
·课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超声辅助碱抽提实验工艺参数的研究 | 第33-5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8页 |
·原料 | 第33-34页 |
·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材料成分分析 | 第34-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超声辅助碱抽提工艺过程及产物的收集 | 第38-39页 |
·超声辅助碱抽提单因素实验 | 第39-40页 |
·响应面设计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毛竹化学成分分析 | 第41-42页 |
·KOH溶液浓度对半纤维素得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对半纤维素得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超声时间对半纤维素得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实验设计及得率结果 | 第46-4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47-49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49-51页 |
·验证实验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6月和12月竹龄竹竿半纤维素的碱分级分离研究 | 第53-73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53-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60页 |
·分级分离工艺流程 | 第54-58页 |
·半纤维素得率计算及表观分析 | 第58页 |
·半纤维素分级组分的红外特征分析 | 第58页 |
·半纤维素组分DEAE-cellulose 52柱层析 | 第58-60页 |
·半纤维素组分分子量测定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半纤维素得率及表观分析 | 第60-64页 |
·半纤维素分级组分的红外特征分析 | 第64-68页 |
·半纤维素DEAE-Cellulose 52柱层析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半纤维素分子量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毛竹半纤维素中性有机溶剂抽提研究 | 第73-79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73-74页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中性有机溶剂抽提工艺流程 | 第74-75页 |
·半纤维素DMSO可溶性组分得率及表观分析 | 第75页 |
·半纤维素DMSO可溶性组分的红外特征分析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77页 |
·DMSO可溶性半纤维素得率及表观分析 | 第75-76页 |
·半纤维素DMSO组分的红外特征分析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毛竹半纤维素热稳定性研究 | 第79-99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79-80页 |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半纤维素组分热解实验研究 | 第80页 |
·半纤维素组分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80-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7页 |
·半纤维素组分热重实验曲线及特性分析 | 第82-91页 |
·半纤维素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91-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