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2-32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 第22-2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1.2 研究的历史背景 | 第23页 |
1.1.3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23-2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6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4 研究方法、资料选择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2 资料选择与应用 | 第28-2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5 论文具体研究结构 | 第29-30页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32-4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2-40页 |
2.1.1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 第32-36页 |
2.1.2 农户劳动力就业理论 | 第36-38页 |
2.1.3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 | 第38-40页 |
2.2 文献回顾 | 第40-48页 |
2.2.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特征的研究 | 第40-42页 |
2.2.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 | 第42-44页 |
2.2.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 第44-48页 |
第3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及效率分析框架 | 第48-68页 |
3.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新界定 | 第48-51页 |
3.1.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重新识别 | 第48-49页 |
3.1.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分类 | 第49-50页 |
3.1.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 第50-51页 |
3.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部门及方式的划分与选择 | 第51-56页 |
3.2.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部门配置的拓展 | 第51-53页 |
3.2.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多种可能方式 | 第53-55页 |
3.2.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 第55-56页 |
3.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及测评 | 第56-60页 |
3.3.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 第56-58页 |
3.3.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指标与方法 | 第58-59页 |
3.3.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 第59-60页 |
3.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第60-66页 |
3.4.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农户选择因素 | 第61-62页 |
3.4.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农户实施因素 | 第62-63页 |
3.4.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63-64页 |
3.4.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 | 第64-66页 |
3.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及效率评价框架图 | 第66-68页 |
第4章 农户家庭及其劳动力资源 | 第68-86页 |
4.1 农户抽样调查 | 第68-71页 |
4.1.1 样本农户分布 | 第68-69页 |
4.1.2 抽样调查的方法与内容设计 | 第69-71页 |
4.1.3 样本农户统计分析 | 第71页 |
4.2 农户家庭类型及人口构成 | 第71-74页 |
4.2.1 三世同堂家庭及人口构成 | 第72页 |
4.2.2 两世同堂家庭人口及构成 | 第72-74页 |
4.2.3 一世同堂家庭人口及构成 | 第74页 |
4.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数量及测定 | 第74-78页 |
4.3.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总量测定 | 第75-76页 |
4.3.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分类数量测定 | 第76-77页 |
4.3.3 农户家庭标准劳动力数量的计算 | 第77-78页 |
4.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素质及测定 | 第78-81页 |
4.4.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体能素质测度 | 第78-79页 |
4.4.2 农户家庭劳动人口文化、技能素质测度 | 第79-80页 |
4.4.3 农户家庭劳动人口管理、抉择能力测度 | 第80-81页 |
4.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差异分析 | 第81-86页 |
4.5.1 不同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数量及素质差异分析 | 第81-82页 |
4.5.2 不同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结构差异分析 | 第82-83页 |
4.5.3 同一农户家庭不同年龄段劳动力资源差异分析 | 第83-86页 |
第5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抉择 | 第86-106页 |
5.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部门抉择 | 第86-89页 |
5.1.1 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就业 | 第86-87页 |
5.1.2 农户家庭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部门就业 | 第87-88页 |
5.1.3 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家庭部门就业 | 第88-89页 |
5.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时空扩展 | 第89-93页 |
5.2.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时间拓展 | 第89-90页 |
5.2.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 | 第90-91页 |
5.2.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时空变换 | 第91-93页 |
5.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第93-97页 |
5.3.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 | 第93-94页 |
5.3.2 农户家庭人口及年龄结构 | 第94-95页 |
5.3.3 农户家庭资源及社会环境状况 | 第95-96页 |
5.3.4 农户家庭消费及发展需求 | 第96-97页 |
5.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 | 第97-101页 |
5.4.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在非农产业的单部门配置 | 第97-98页 |
5.4.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两部门配置 | 第98-100页 |
5.4.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三部门配置 | 第100-101页 |
5.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选择模型 | 第101-106页 |
5.5.1 模型变量选择 | 第102-103页 |
5.5.2 模型函数形式确定 | 第103页 |
5.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103-106页 |
第6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及测评 | 第106-122页 |
6.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 | 第106-109页 |
6.1.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含义 | 第106-107页 |
6.1.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力利用 | 第107-108页 |
6.1.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 | 第108-109页 |
6.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分类 | 第109-112页 |
6.2.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单项效率与综合效率 | 第109-110页 |
6.2.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即期效率与中长期效率 | 第110-111页 |
6.2.3 农户对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关注的重点 | 第111-112页 |
6.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测评 | 第112-115页 |
6.3.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测评目的 | 第112-113页 |
6.3.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绩效测评 | 第113页 |
6.3.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劣测评 | 第113-115页 |
6.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测评的指标及量度 | 第115-118页 |
6.4.1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测评的定量指标及量度 | 第115-118页 |
6.4.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测评的定性指标及量度 | 第118页 |
6.4.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测评的综合指标及量度 | 第118页 |
6.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测评方法 | 第118-122页 |
6.5.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18-120页 |
6.5.2 计量经济模型法 | 第120页 |
6.5.3 综合分析法 | 第120-122页 |
第7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就业效率实证分析 | 第122-140页 |
7.1 农户家庭劳动人口就业 | 第122-125页 |
7.1.1 农户家庭劳动人口就业的功效 | 第122-123页 |
7.1.2 农户家庭单个劳动人口的就业 | 第123-124页 |
7.1.3 农户家庭总体劳动人口的就业 | 第124-125页 |
7.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收入的关联 | 第125-128页 |
7.2.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收入关联 | 第125-126页 |
7.2.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收入结构的关联 | 第126-128页 |
7.2.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收入稳定性 | 第128页 |
7.3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福利的关联 | 第128-133页 |
7.3.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日常福利的关联 | 第129-130页 |
7.3.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与农户特殊福利的关联 | 第130-132页 |
7.3.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对农户福利持续性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7.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33-136页 |
7.4.1 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 第133-134页 |
7.4.2 家庭自然资源及资产存量 | 第134-135页 |
7.4.3 家庭社会资本状况 | 第135-136页 |
7.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效率模型 | 第136-140页 |
7.5.1 模型变量选择 | 第136-137页 |
7.5.2 模型函数形式确定 | 第137-138页 |
7.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138-140页 |
第8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收入效率实证分析 | 第140-158页 |
8.1 农户家庭劳动收入 | 第140-144页 |
8.1.1 农户家庭劳动收入的含义 | 第140-141页 |
8.1.2 农户家庭劳动收入的总体水平 | 第141-142页 |
8.1.3 农户家庭劳动收入的平均水平 | 第142-144页 |
8.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与农户福利的关联 | 第144-148页 |
8.2.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收入效率与农户日常福利水平的关联 | 第144-145页 |
8.2.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收入效率与未成年人、老人福利保障的关联 | 第145-147页 |
8.2.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收入效率与社保福利的关联 | 第147-148页 |
8.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与农户发展的关联 | 第148-152页 |
8.3.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与农户创业发展的关联 | 第148-149页 |
8.3.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与农户就业的关联 | 第149-150页 |
8.3.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与农户子女培养的关联 | 第150-152页 |
8.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2-155页 |
8.4.1 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 第152-153页 |
8.4.2 家庭劳动人口构成 | 第153-154页 |
8.4.3 家庭劳动人口的体能素质及技能素质 | 第154-155页 |
8.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收入效率模型 | 第155-158页 |
8.5.1 模型变量选择 | 第155-156页 |
8.5.2 模型函数形式的确定 | 第156页 |
8.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156-158页 |
第9章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福利效率实证分析 | 第158-176页 |
9.1 农户家庭福利 | 第158-161页 |
9.1.1 农户家庭福利的分类 | 第158-159页 |
9.1.2 农户家庭福利的来源 | 第159页 |
9.1.3 农户家庭福利成员的分享 | 第159-161页 |
9.2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与农户日常运行的联系 | 第161-165页 |
9.2.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农户日常生活的保障 | 第161-162页 |
9.2.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未成年人抚育的保障 | 第162-163页 |
9.2.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老人奉养的保障 | 第163-165页 |
9.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与农户发展的关联 | 第165-169页 |
9.3.1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农户人口素质的提升 | 第165-166页 |
9.3.2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农户社会资本的增进 | 第166-168页 |
9.3.3 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对农户创业、就业的促进 | 第168-169页 |
9.4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69-171页 |
9.4.1 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 | 第169-170页 |
9.4.2 家庭人口构成 | 第170页 |
9.4.3 劳动人口占家庭人口比重 | 第170-171页 |
9.5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福利效率模型 | 第171-176页 |
9.5.1 模型变量选择 | 第172-173页 |
9.5.2 模型函数形式确定 | 第173页 |
9.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173-176页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176-180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176-178页 |
10.2 政策启示 | 第178-179页 |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0页 |
附录 | 第190-198页 |
研究成果 | 第198-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