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青蒿概述 | 第11-14页 |
1.1.1 青蒿简介 | 第11-12页 |
1.1.2 青蒿的栽培及育种 | 第12-14页 |
1.1.3 青蒿的药理作用 | 第14页 |
1.2 开花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 花粉活力 | 第15-16页 |
1.4 花粉储藏特性 | 第16-17页 |
1.5 授粉特性 | 第17-19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9-2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3章 青蒿开花动态观测 | 第23-2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3.2.1 花器官形态观察 | 第23-24页 |
3.2.2 开花物候 | 第24-25页 |
3.2.3 开花过程 | 第25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4章 青蒿花粉活力的检测方法 | 第27-33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4.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分析 | 第2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4.2.1 碘-碘化钾法 | 第28页 |
4.2.2 TTC染色法(2,3,5-氯代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 | 第28页 |
4.2.3 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 | 第28-29页 |
4.2.4 离体萌发法 | 第29-31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5章 青蒿花粉的离体萌发特性研究 | 第33-4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5.1.1 试验材料及花粉采集 | 第33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5.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分析 | 第3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5.2.1 花粉离体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5.2.2 花粉离体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35页 |
5.2.3 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4 不同PEG种类和不同质量浓度的PEG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36页 |
5.2.5 硼酸和Ca~(2+)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36-37页 |
5.2.6 采集时间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37页 |
5.2.7 植株不同采集部位花粉萌发力的差异 | 第37-38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1页 |
第6章 青蒿花粉的储藏特性研究 | 第41-45页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1页 |
6.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6.2.1 室温(25℃)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 第42-43页 |
6.2.2 4℃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 第43页 |
6.2.3 -19℃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 第43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7章 青蒿柱头的可授性及育种亲和性研究 | 第45-51页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7.1.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7.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7.2.1 花期柱头的可授性 | 第46-47页 |
7.2.2 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 | 第47页 |
7.2.3 育种亲和性 | 第47-48页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1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8.1 结论 | 第51-52页 |
8.1.1 开花生物学结论 | 第51页 |
8.1.2 花粉活力检测方法结论 | 第51页 |
8.1.3 花粉离体萌发结论 | 第51页 |
8.1.4 花粉储藏结论 | 第51页 |
8.1.5 可授性及亲和性结论 | 第51-52页 |
8.2 讨论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