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维方式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实践思维方式在高校哲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 第15-24页 |
2.1 实践思维方式 | 第15-19页 |
2.1.1 实践思维方式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实践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1.3 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 | 第18-19页 |
2.2 高校哲学教育功能的含义 | 第19-22页 |
2.2.1 高校哲学教育功能含义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高校哲学教育的功能 | 第20-21页 |
2.2.3 高校哲学教育功能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实践思维方式在高校哲学教育中的意义 | 第22-24页 |
2.3.1 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教育理念创新的意义 | 第22-23页 |
2.3.2 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 第23页 |
2.3.3 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教育内容创新的意义 | 第23-24页 |
3 高校哲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3.1 高校哲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24-26页 |
3.1.1 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脱节 | 第25页 |
3.1.2 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 第25-26页 |
3.1.3 教学方法与教学主体和客体脱节 | 第26页 |
3.2 高校哲学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缺乏实践性理念 | 第27页 |
3.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缺乏实践性内容 | 第27-28页 |
3.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缺乏实践性方法 | 第28-29页 |
4 实践思维方式在高校哲学教育中运用的对策 | 第29-38页 |
4.1 实践思维方式指导高校哲学教育理念改善 | 第29-32页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4.1.2 树立反思批判的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4.1.3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 第31-32页 |
4.2 实践思维方式促进高校哲学教育内容调整 | 第32-34页 |
4.2.1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 第32-33页 |
4.2.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33页 |
4.2.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第33-34页 |
4.2.4 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 | 第34页 |
4.3 实践思维方式推动高校哲学教育方法创新 | 第34-38页 |
4.3.1 注重问题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 | 第34-35页 |
4.3.2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35-36页 |
4.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