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融入的小组工作介入与反思--以深圳市X社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7页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8页 |
1.3.1 外来务工子女 | 第8页 |
1.3.2 心理融入 | 第8页 |
1.4 案例综述 | 第8-11页 |
1.4.1 外来务工子女的案例综述 | 第8-10页 |
1.4.2 心理融入的案例综述 | 第10-11页 |
1.5 创新性 | 第11-13页 |
第2章 服务方案设计 | 第13-21页 |
2.1 需求评估 | 第13-16页 |
2.1.1 社区情况 | 第13页 |
2.1.2 调研情况 | 第13-16页 |
2.2 介入方法 | 第16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3.1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6-17页 |
2.3.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2.4 小组情况简介 | 第18-21页 |
2.4.1 小组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2.4.2 组员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4.3 小组服务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第3章 小组工作介入 | 第21-31页 |
3.1 第一次活动:缘来初识 | 第21-23页 |
3.1.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1-22页 |
3.1.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22-23页 |
3.2 第二次活动:家与深圳之地理 | 第23-24页 |
3.2.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3-24页 |
3.2.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24页 |
3.3 第三次活动:家与深圳之人文 | 第24-26页 |
3.3.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4-25页 |
3.3.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25-26页 |
3.4 第四次活动:家与深圳之语言 | 第26-28页 |
3.4.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6-27页 |
3.4.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27-28页 |
3.5 第五次活动:家与深圳之饮食 | 第28-29页 |
3.5.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8-29页 |
3.5.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29页 |
3.6 第六次活动:深圳小伙伴 | 第29-31页 |
3.6.1 小组实施过程 | 第29-30页 |
3.6.2 本节小组评估 | 第30-31页 |
第4章 小组评估 | 第31-35页 |
4.1 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 | 第31-32页 |
4.2 小组工作的效果评估 | 第32-35页 |
第5章 跟进与反思 | 第35-37页 |
5.1 小组工作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 第35页 |
5.2 小组反思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