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引出 | 第9-11页 |
| 一、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 二、学术和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二、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 一、政治背景 | 第16-17页 |
| 二、经济背景 | 第17页 |
| 三、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18-22页 |
|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第18-19页 |
| 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 第19-21页 |
| 三、西方现代文明思想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缘起及目标和内容 | 第22-36页 |
| 第一节 胡适对中国传统国民劣根性的揭示 | 第22-24页 |
| 一、缺乏爱国心和尚武精神 | 第22-23页 |
| 二、缺乏独立人格和抗争意识 | 第23页 |
| 三、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目标 | 第24-29页 |
| 一、建立独立、“健全”的人格 | 第24-26页 |
| 二、倡导科学的人生观 | 第26-27页 |
| 三、追求“社会不朽” | 第27-29页 |
| 第三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 | 第29-36页 |
| 一、改革家庭制度 | 第29-31页 |
| 二、提倡女子解放 | 第31-33页 |
| 三、实行丧礼改革 | 第33-34页 |
| 四、倡导理性的民族主义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 第36-44页 |
| 第一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的途径 | 第36-42页 |
| 一、进行文学革命 | 第36-38页 |
| 二、推崇新式教育 | 第38-40页 |
| 三、实行民主制度 | 第40-41页 |
| 四、采取和平改革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的方法 | 第42-44页 |
| 一、怀疑和评判法 | 第42页 |
| 二、实验主义方法 | 第42-43页 |
| 三、自我心理建设法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进步性 | 第44-47页 |
| 一、凸显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 第44页 |
| 二、把改造社会和改造个人相结合 | 第44-45页 |
| 三、促进新型家庭伦理的形成 | 第45-46页 |
| 四、重视方法的运用 | 第46-47页 |
| 五、文学革命影响深远 | 第47页 |
| 第二节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局限性 | 第47-50页 |
| 一、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 第47-48页 |
| 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个人局限性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当代德育借鉴 | 第50-61页 |
| 第一节 对当代德育目标的借鉴 | 第50-53页 |
| 一、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精神 | 第51页 |
| 二、培养国民独立自主人格 | 第51-53页 |
| 第二节 对当代德育内容的借鉴 | 第53-56页 |
| 一、重视人格教育 | 第53-54页 |
| 二、改良家庭德育 | 第54-55页 |
| 三、加强民主法治教育 | 第55-56页 |
| 第三节 对当代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借鉴 | 第56-61页 |
| 一、推进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 第57-58页 |
| 二、促进学校民主自由氛围创建 | 第58-59页 |
| 三、培养国民科学的道德思维方式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