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茅口组沉积相特征及白云岩成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白云岩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白云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7-21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7-18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19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茅口组沉积相特征 | 第21-36页 |
3.1 沉积相特征 | 第21-30页 |
3.1.1 双汇剖面茅口组岩性-岩相描述 | 第21-27页 |
3.1.2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27-30页 |
3.2 沉积相类型 | 第30-32页 |
3.3 沉积相模式及演化 | 第32-36页 |
3.3.1 茅口组沉积相模式 | 第33-34页 |
3.3.2 沉积相纵向演化 | 第34-36页 |
第4章 茅口组白云岩成因 | 第36-53页 |
4.1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36-41页 |
4.1.1 白云岩的结构类型划分 | 第36-39页 |
4.1.2 白云岩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39页 |
4.1.3 白云岩的晶体化学特征 | 第39-41页 |
4.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51页 |
4.2.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 | 第42页 |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46页 |
4.2.3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48页 |
4.2.3.1 基本原理 | 第46页 |
4.2.3.2 古盐度判别 | 第46-47页 |
4.2.3.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页 |
4.2.3.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解释 | 第47-48页 |
4.2.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8-51页 |
4.3 白云岩成因模式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