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 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 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 第13页 |
1.3 挖掘新生代“乡-城移民”的体育需求可以发展群众体育,促进体育消费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2.1 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 | 第14-21页 |
2.1.1 社会融入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2 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维度 | 第16-18页 |
2.1.3 影响移民社会融入的因素 | 第18-21页 |
2.2 体育与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 | 第21-23页 |
2.3 体育与“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研究 | 第23-26页 |
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6-3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3.2.2 个案研究法 | 第27-31页 |
3.2.3 比较分析法 | 第31页 |
4 理论依据 | 第31-34页 |
4.1 社会融入理论 | 第31页 |
4.2 群际接触理论 | 第31-32页 |
4.3 体育学中关于体育社会功能的理论 | 第32-34页 |
4.4 公共组织理论 | 第34页 |
5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34-36页 |
5.1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6-152页 |
6.1 社会融入的概述与分析 | 第36-42页 |
6.1.1 社会融入问题的源起 | 第36-37页 |
6.1.2 社会融入的概念内涵 | 第37-39页 |
6.1.3 社会融入的过程步骤 | 第39-40页 |
6.1.4 社会融入的核心要务 | 第40-42页 |
6.2 国外以体育促进社会融入的经验与实践 | 第42-55页 |
6.2.1 德国以体育促进国际移民社会融入的经验 | 第42-45页 |
6.2.2 英国以体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入的经验 | 第45-54页 |
6.2.3 发现与思考 | 第54-55页 |
6.3 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原理分析 | 第55-73页 |
6.3.1 新生代“乡-城移民”的定义与特征 | 第55-56页 |
6.3.2 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现状与本质 | 第56-61页 |
6.3.3 体育活动是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理想手段 | 第61-63页 |
6.3.4 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作用机制 | 第63-69页 |
6.3.5 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独特优势 | 第69-73页 |
6.4 我国新生代“乡-城移民”的体育实践与社会融入 | 第73-96页 |
6.4.1 个体体育行为 | 第73-80页 |
6.4.2 企业体育行为 | 第80-84页 |
6.4.3 社会体育行为 | 第84-91页 |
6.4.4 政府体育行为 | 第91-96页 |
6.4.5 小结与思考 | 第96页 |
6.5 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所需条件分析 | 第96-112页 |
6.5.1 体育观念 | 第97-99页 |
6.5.2 政策法规 | 第99-101页 |
6.5.3 各类资源 | 第101-108页 |
6.5.4 组织管理 | 第108-111页 |
6.5.5 创新机制 | 第111-112页 |
6.6 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现实可行性与挑战 | 第112-118页 |
6.6.1 开展促进社会融入的体育活动所需的要素资源极大改善 | 第112-115页 |
6.6.2 开展以体育促进社会融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已初步形成 | 第115-116页 |
6.6.3 以现有体育实践促进社会融入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 第116-118页 |
6.7 公共体育服务是解决新生代“乡-城移民”体育社会融入问题的有效路径 | 第118-121页 |
6.7.1 “公平均等”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在本质 | 第118-119页 |
6.7.2 “以人为本”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应有理念 | 第119页 |
6.7.3 “多元合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合理供给模式 | 第119-120页 |
6.7.4 “结果导向”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依据 | 第120-121页 |
6.8 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21-135页 |
6.8.1 以体育活动促进社会融入尚未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一项任务和目标 | 第121-122页 |
6.8.2 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尚未实现对新生代“乡-城移民”的有效覆盖 | 第122-124页 |
6.8.3 现有的供给模式难以立足于多元需求形成多样化的群际接触渠道 | 第124-127页 |
6.8.4 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难以保障促进社会融入目标的达成 | 第127-135页 |
6.9 健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变革 | 第135-152页 |
6.9.1 转变观念,提升意识 | 第136-137页 |
6.9.2 以社会为本位提供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公共体育服务 | 第137-140页 |
6.9.3 优化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 | 第140-152页 |
7 结论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附录 | 第165-16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