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栽培及野生小麦中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利用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7页
    1 小麦的地位和起源第15页
    2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及防治第15-18页
        2.1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第15-16页
        2.2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第16-18页
            2.2.1 使用化学杀菌剂防治小麦条锈病第16-17页
            2.2.2 利用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防治小麦条锈病第17页
            2.2.3 培育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第17-18页
    3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及其命名第18页
    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类型第18-19页
    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第19-21页
        5.1 国际上已经定名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第19页
        5.2 已经克隆的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第19-21页
    6 小麦近缘属植物是抗条锈病基因的重要资源第21-23页
    7 用于基因定位的DNA分子标记第23-25页
        7.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第24页
        7.2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第24页
        7.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第24-25页
        7.4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第25页
    8 小麦抗条锈病分子辅助育种的现状及展望第25-27页
        8.1 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第25-26页
        8.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第26-27页
第二章 Yr10CG、Yr18和Yr36在我国小麦中的分布第27-50页
    1 目的意义第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1.1 植物材料第27-28页
            2.1.2 小麦条锈菌第28-29页
            2.1.3 菌株及质粒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6页
            2.2.1 常规实验方法第29-34页
                2.2.1.1 DNA提取相关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2.1.2 基因组DNA的 提取第29-30页
                2.2.1.3 RNA提取试剂的配制第30页
                2.2.1.4 RNA提取第30-31页
                2.2.1.5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31-32页
                2.2.1.6 普通PCR扩增第32页
                2.2.1.7 高保真PCR扩增第32页
                2.2.1.8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2-33页
                2.2.1.9 DNA片段的胶回收第33页
                2.2.1.10 连接反应(以pGEM-T easy vector为例)第33-34页
                2.2.1.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阳性克隆挑取第34页
                2.2.1.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第34页
            2.2.2 小麦条锈菌的接菌及表型鉴定方法第34-35页
            2.2.3 温室及田间(部分材料)抖粉接菌法第35-36页
    3 结果第36-45页
        3.1 中国小麦中 13%的种质携带Yr10CG基因第36-39页
        3.2 中国 11%的小麦种质携带Yr18RH抗性基因第39-44页
        3.3 中国小麦不含有Yr36基因第44-45页
    4 讨论第45-50页
        4.1 抗病位点特异标记的重新开发第45-46页
        4.2 Yr10CG基因的功能尚需进一步验证第46-47页
        4.3 Yr18基因作为一个持久抗源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第47-48页
        4.4 Yr36基因为中国小麦提供新型抗源第48-49页
        4.5 Yr10、Yr18和Yr36的聚合可以提高受体材料的抗病性第49-50页
第三章 Yr10基因的精细定位第50-73页
    1 目的意义第5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0-59页
        2.1 植物材料第50-51页
        2.2 试验方法第51-59页
            2.2.1 Yr10CG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页
                2.2.1.1 Yr10CG基因的克隆第51页
                2.2.1.2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页
            2.2.2 小麦的基因枪转化方法第51-55页
                2.2.2.1 所需要的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51-53页
                2.2.2.2 Bobwhite幼胚愈伤的准备第53-54页
                2.2.2.3 共转化的表达载体的准备第54页
                2.2.2.4 金粉与转化载体的处理第54页
                2.2.2.5 基因枪轰击的步骤第54-55页
                2.2.2.6 转基因幼苗的培养及移栽第55页
                2.2.2.7 转基因苗的Basta抗性检测第55页
                2.2.2.8 转基因苗的PCR检测第55页
            2.2.3 含Yr10CG基因小麦品种的关联分析第55-56页
            2.2.4 基因作图群体的创建第56-57页
            2.2.5 基于 92K iSelect SNP芯片的BSA分析和基因定位第57-58页
            2.2.6 BSA抗性位点连锁标记的开发第58-59页
    3.结果与分析第59-71页
        3.1 Moro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第59页
        3.2 Yr10CG基因的功能验证第59-65页
            3.2.1 含有Yr10CG的60份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及关联分析第61-65页
            3.2.2 Yr10CG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5页
            3.2.3 Yr10CG转基因株系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第65页
        3.3 Yr10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第65-71页
            3.3.1 Moro及含Yr10单基因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遗传分析第65-67页
            3.3.2 利用SSR及STS标记定位Yr10基因第67-68页
            3.3.3 Yr10CG标记与Yr10位点不连锁第68页
            3.3.4 基于 92K iSelect SNP芯片数据的BSA分析第68-69页
            3.3.5 Yr10基因区段的共线性分析及标记开发与定位第69-71页
    4 讨论第71-73页
        4.1 小种专一抗性基因的特点及合理利用第71页
        4.2 单基因分离群体的获得及应用第71页
        4.3 人工合成小麦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第71-73页
第四章 YrD479基因的定位第73-80页
    1 目的及意义第7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2.1 试验材料第73页
        2.2 试验方法第73-74页
            2.2.1 SSR及STS标记的筛选第73页
            2.2.2 利用BSA分析初步定位DIC479来源的抗病基因第73-74页
            2.2.3 利用小麦与水稻的共线性开发标记第74页
    3.结果与分析第74-78页
        3.1 DIC479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第74-75页
        3.2 DIC479的抗病性的遗传分析第75-76页
        3.3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及高温成株抗病性基因的定位第76-77页
        3.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共线性标记的开发第77-78页
    4 讨论第78-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3页
致谢第93-9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5-96页
附件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户用光伏微网系统研究
下一篇:粗山羊草和普通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