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 CO-OFDM概述 | 第15-19页 |
1.2.1 CO-OFDM技术特点 | 第15-17页 |
1.2.2 CO-OFDM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CO-OFDM系统中峰均比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CO-OFDM系统结构与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2.2.1 RF OFDM发送机和接收机 | 第22-24页 |
2.2.2 RTO上转换和OTR下转换 | 第24页 |
2.2.3 相干光检测原理 | 第24-26页 |
2.3 峰均比的定义及其统计特性 | 第26-29页 |
2.4 峰均比与数据相关性 | 第29-31页 |
2.5 过采样对PAPR概率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CO-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的分析 | 第33-44页 |
3.1 PAPR抑制技术概述 | 第33-34页 |
3.2 评估PAPR抑制技术的因素 | 第34-35页 |
3.3 预畸变技术 | 第35-40页 |
3.3.1 预畸变技术基本原理 | 第35页 |
3.3.2 限幅技术 | 第35-40页 |
3.4 概率类技术 | 第40-43页 |
3.4.1 概率类技术基本原理 | 第40页 |
3.4.2 选择性映射技术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PTS技术对CO-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的研究 | 第44-6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传统的PTS技术 | 第44-49页 |
4.2.1 传统PTS技术的实现 | 第44-46页 |
4.2.2 影响PTS性能的因素 | 第46-49页 |
4.3 一种二阶的EIA-PTS改进算法 | 第49-55页 |
4.3.1 EIA-PTS算法 | 第49-50页 |
4.3.2 改进算法介绍 | 第50-52页 |
4.3.3 改进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52-53页 |
4.3.4 改进算法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4 基于循环移位的一种EIA-PTS改进算法 | 第55-62页 |
4.4.1 改进算法介绍 | 第55-58页 |
4.4.2 改进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58-60页 |
4.4.3 改进算法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