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及多胺代谢的影响

致谢第4-5页
缩略词表第5-8页
摘要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3页
    1.1 植物体内多胺代谢第9-10页
        1.1.1 多胺的生物合成第9页
        1.1.2 多胺的分解代谢第9-10页
    1.2 多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0-11页
        1.2.1 多胺参与植物细胞分裂与分化第10页
        1.2.2 多胺对成花诱导和花的发育的影响第10页
        1.2.3 多胺与果实发育第10页
        1.2.4 多胺对衰老的影响第10-11页
    1.3 多胺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第11-12页
        1.3.1 多胺代谢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第11页
        1.3.2 外源多胺及抑制剂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第11-12页
    1.4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对多胺抗性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2页
    1.5 多胺对抗逆性影响机理第12-13页
    1.6 展望第13页
2 引言第13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3-16页
    3.1 试验一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第13-15页
        3.1.1 供试材料第13页
        3.1.2 试验设计第13-14页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4-15页
            3.1.3.1 生长发育参数的测定第14页
            3.1.3.2 过氧化产物含量的测定第14页
            3.1.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14-15页
            3.1.3.4 非酶抗氧化剂含量测定第15页
    3.2 试验二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代谢调控效应研究第15-16页
        3.2.1 供试材料第15页
        3.2.2 试验设计第15-16页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6页
            3.2.3.1 多胺含量的测定第16页
            3.2.3.2 多胺代谢酶活性的测定第16页
    3.3 数据处理第1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16-30页
    4.1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第16-20页
        4.1.1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第16-17页
        4.1.2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过氧化产物的影响第17页
        4.1.3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17-19页
            4.1.3.1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17-19页
        4.1.4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第19-20页
    4.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代谢调控效应研究第20-30页
        4.2.1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含量的影响第20-27页
            4.2.1.1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第20-23页
            4.2.1.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高氯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第23-25页
            4.2.1.3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高氯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第25-27页
            4.2.1.4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总含量的影响第27页
        4.2.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第27-30页
            4.2.2.1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27-28页
            4.2.2.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28-30页
5 结论和讨论第30-33页
    5.1 外源Spd对淹水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的影响第30页
    5.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5.2.1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含量影响的综合分析第30-31页
        5.2.2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三种形态多胺含量的影响第31页
    5.3 外源Spd对渍涝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多胺代谢酶的影响第31-32页
    5.4 结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1页
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第41-42页
ABSTRACT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潮土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对激发式秸秆深还的响应机制
下一篇:耕种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特性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