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分类及其对地力的作用 | 第9-10页 |
1.3 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作用机制 | 第10-11页 |
1.4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累积的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1.5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的影响 | 第12-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15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5-17页 |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7-18页 |
3.3.1 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的分级 | 第17-18页 |
3.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18页 |
3.3.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 第18页 |
3.3.4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3.3.5 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测定 | 第18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1页 |
4.1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 第19-28页 |
4.1.1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 第19-21页 |
4.1.2 水稳性团聚体 | 第21-23页 |
4.1.3 WSAC(>0.25mm)、MWD、GMD和D_a分析 | 第23-28页 |
4.2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 | 第28-37页 |
4.2.1 分层原土土壤有机碳 | 第28页 |
4.2.2 分层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 第28-32页 |
4.2.3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土壤有机碳对原土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 | 第32-33页 |
4.2.4 土壤颗粒有机碳 | 第33-37页 |
4.3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7-40页 |
4.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第37-38页 |
4.3.2 土壤全氮及硝态氮 | 第38-40页 |
4.4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5 讨论 | 第41-45页 |
5.1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5.2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土壤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3页 |
5.4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3-44页 |
5.5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44页 |
5.6 激发式秸秆深还机械化操作进程 | 第44-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ABSTRACT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