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车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23页 |
1.2.1 车体气动设计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8页 |
1.2.2 车体被动安全设计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8-21页 |
1.2.3 车体轻量化设计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1-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2 车体气动性能研究方法构建及精细化气动设计 | 第27-95页 |
2.1 高速列车车体气动设计目标 | 第27-28页 |
2.2 高速列车气动性能研究方法构建 | 第28-58页 |
2.2.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42页 |
2.2.2 缩比模型试验方法 | 第42-58页 |
2.3 高速列车车体精细化气动设计研究 | 第58-88页 |
2.3.1 车体外形气动设计技术分析 | 第60-66页 |
2.3.2 流线型头型外形气动优化设计 | 第66-84页 |
2.3.3 车体表面关键区域气动设计 | 第84-88页 |
2.4 高速列车车体外形气动设计验证 | 第88-93页 |
2.4.1 整车气动性能数值计算 | 第88-90页 |
2.4.2 整车气动性能线路试验 | 第90-93页 |
2.5 小结 | 第93-95页 |
3 车体被动安全研究方法构建及耐撞性设计 | 第95-131页 |
3.1 高速列车车体耐撞性设计目标 | 第95-97页 |
3.2 高速列车多体耦合撞击理论及能量分配 | 第97-109页 |
3.2.1 高速列车多体刚柔耦合建模 | 第97-99页 |
3.2.2 高速列车多体耦合快速求解 | 第99-102页 |
3.2.3 高速列车碰撞能量分配 | 第102-109页 |
3.3 高速列车车体系统级耐撞性设计及实验 | 第109-116页 |
3.3.1 全包覆外形多级吸能协同设计 | 第109-110页 |
3.3.2 主吸能结构耐撞性优选设计 | 第110-113页 |
3.3.3 头罩自动破损设计及排障器过载设计 | 第113-116页 |
3.4 高速列车车体耐撞性设计方法验证 | 第116-130页 |
3.4.1 车体耐撞性总体设计方案 | 第116-118页 |
3.4.2 大部件耐撞性台架试验 | 第118-119页 |
3.4.3 整车耐撞性数值计算 | 第119-130页 |
3.5 小结 | 第130-131页 |
4 车体轻量化研究方法构建及断面优化设计 | 第131-161页 |
4.1 高速列车车体轻量化设计目标 | 第131-133页 |
4.2 车体结构优化设计 | 第133-145页 |
4.2.1 车体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第133-136页 |
4.2.2 车体结构快速仿真计算方法 | 第136-145页 |
4.3 车体断面结构设计优化 | 第145-153页 |
4.3.1 车体断面空间、尺寸结构优化 | 第145-149页 |
4.3.2 车体断面型材结构优化 | 第149-153页 |
4.4 车体轻量化设计验证 | 第153-160页 |
4.4.1 车体轻量化设计数值计算 | 第154-158页 |
4.4.2 车体轻量化设计台架试验 | 第158-160页 |
4.5 小节 | 第160-1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5.3 展望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5-1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