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

移动平台漏洞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0页
    1.2 研究问题与现状第20-27页
        1.2.1 应用安全漏洞检测研究现状第22-25页
        1.2.2 系统安全漏洞检测研究现状第25-26页
        1.2.3 局限性分析第26-27页
    1.3 研究内容和贡献第27-28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28-31页
第二章 移动平台漏洞检测基础第31-45页
    2.1 系统安全机制第31-32页
    2.2 漏洞检测技术第32-39页
        2.2.1 污点跟踪技术第33-34页
        2.2.2 Fuzzing测试第34-36页
        2.2.3 机器学习第36-39页
    2.3 应用逆向工程第39-44页
        2.3.1 系统架构第40-41页
        2.3.2 应用结构第41-42页
        2.3.3 编译和反编译第42-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基于细粒度污点跟踪策略的信息泄露检测方法研究第45-63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细粒度污点跟踪模型第46-52页
        3.2.1 模型定义第46-47页
        3.2.2 污点传播策略第47-52页
    3.3 信息泄露检测方法第52-56页
        3.3.1 预处理第53页
        3.3.2 策略集合第53-54页
        3.3.3 污点跟踪过程第54-56页
    3.4 实验与分析第56-62页
        3.4.1 测试对象第57页
        3.4.2 检测结果第57-59页
        3.4.3 对比分析第59-61页
        3.4.4 性能分析第61-62页
    3.5 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基于代码插桩的加密误用漏洞检测方法研究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误用模型第64-71页
        4.2.1 问题定义第64-65页
        4.2.2 模型描述第65-69页
        4.2.3 Android应用加密误用分析第69-71页
    4.3 加密误用漏洞检测方法第71-76页
        4.3.1 分支路径第72-73页
        4.3.2 代码插桩第73-75页
        4.3.3 模型匹配第75-76页
    4.4 实验和分析第76-82页
        4.4.1 测试样本第76页
        4.4.2 实验结果第76-79页
        4.4.3 实例分析第79-82页
    4.5 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基于混合检测的组件通信安全漏洞检测方法研究第83-99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组件通信安全性分析第84-86页
    5.3 混合检测方法第86-90页
        5.3.1 组件劫持检测第86-87页
        5.3.2 权限和数据泄露检测第87-89页
        5.3.3 拒绝服务检测第89-90页
    5.4 实验及分析第90-97页
        5.4.1 系统实现第90-92页
        5.4.2 测试样本第92页
        5.4.3 检测结果第92-94页
        5.4.4 对比分析第94页
        5.4.5 实例分析第94-97页
    5.5 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基于多标签代价敏感分类集成学习的动态加载漏洞检测方法研究第99-120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动态加载及其安全性分析第100-103页
        6.2.1 Android动态加载第101-102页
        6.2.2 安全性分析第102-103页
    6.3 特征提取算法第103-108页
        6.3.1 特征构成第103-104页
        6.3.2 特征提取第104-108页
    6.4 多标签分类集成学习算法第108-112页
        6.4.1 算法构造第108-111页
        6.4.2 性能度量第111-112页
    6.5 实验及分析第112-119页
        6.5.1 测试数据第112-114页
        6.5.2 检测结果第114-115页
        6.5.3 性能分析第115-118页
        6.5.4 对比分析第118-119页
    6.6 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3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20-121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附录 缩略语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41-14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车联网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下一篇:控制与业务分离的异构无线网络高能效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