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5页 |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7页 |
| 二、研究对象以及资料来源 | 第7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 五、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发展的历时描述 | 第15-28页 |
| 第一节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创作的滥觞(1907-1949年) | 第15-19页 |
| 一、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产生的源头 | 第15-16页 |
| 二、歌咏中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的出现 | 第16-19页 |
| 1、以进步青年为中心的歌咏队 | 第16-17页 |
|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歌咏队 | 第17-18页 |
| 3 、以农民为中心的歌咏队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创作的成长(1949—1979年) | 第19-22页 |
| 一、“田野”中产生的合唱曲 | 第19-21页 |
| 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多声部音乐作品 | 第21页 |
| 三、“文革”时期的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创作的发展(1979—2000年) | 第22-25页 |
| 一、省外作曲家对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的创作 | 第22-23页 |
| 二、本土作曲家对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的创作 | 第23-25页 |
| 第四节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创作的推进(2000—至今)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在合唱作品中的运用 | 第28-79页 |
| 第一节 以完整民歌为核心编创而成的合唱曲研究 | 第28-58页 |
| 1、从《老圭山》到《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 第28-32页 |
| 2 、三个不同版本的合唱曲《小河淌水》 | 第32-38页 |
| 3、从“古”飞到今的《美丽的白云》 | 第38-44页 |
| 4、由花灯调衍变成的合唱曲 | 第44-50页 |
| 5、“多首彝族民歌”到“一首合唱” | 第50-58页 |
| 第二节 以特定音调素材为依据创作而成的合唱曲研究 | 第58-79页 |
| 1、方言所衍生出的音乐旋律 | 第58-63页 |
| 2、特定衬词运用 | 第63-70页 |
| 3、核心音的贯穿 | 第70-73页 |
| 4、不同音阶调式混合运用 | 第73-79页 |
| 第三章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的现代性历程及反思 | 第79-95页 |
| 第一节 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的现代性历程中的变迁 | 第79-90页 |
| 一、从音乐内容上看 | 第79-84页 |
| 1、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的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 | 第80-81页 |
| 2、以歌颂祖国、家园为主题的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 | 第81-82页 |
| 3、以少数民族民俗生活,故事传说为主题的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作品 | 第82-84页 |
| 二、从作曲家创作观念以及技法上来看 | 第84-90页 |
| 1、整体的特征 | 第84-85页 |
| 2、作曲家的个人选择 | 第85-90页 |
| 第二节 对于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现代性进程的反思 | 第90-95页 |
| 一、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对于文化持有者而言 | 第90-93页 |
| 二、云南民间音调素材合唱对于创作者而言 | 第93-95页 |
| 结语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 附录 | 第101-106页 |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