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湿地和湿地保护 | 第15-17页 |
1.3.2 人工湿地研究与利用 | 第17-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2. 河套灌区概况 | 第22-2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2-24页 |
2.2 地形与地貌特征 | 第24页 |
2.3 土壤类型 | 第24-25页 |
2.4 气候条件 | 第25-28页 |
2.4.1 气温 | 第25-26页 |
2.4.2 降水量 | 第26页 |
2.4.3 风速 | 第26-27页 |
2.4.4 日照情况 | 第27-28页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页 |
3. 湿地基况调查 | 第28-48页 |
3.1 湿地面积及分布 | 第28-34页 |
3.1.1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3.1.2 湿地的定义 | 第28-29页 |
3.1.3 遥感调查结果 | 第29-34页 |
3.2 湿地资源分类与水文学特征 | 第34-40页 |
3.2.1 农田灌溉水补给——自然蒸发排泄型湿地 | 第34-35页 |
3.2.2 农田灌溉退水补给——人工调控排泄型湿地 | 第35页 |
3.2.3 地下水自然补给——自然蒸发排泄型湿地 | 第35-37页 |
3.2.4 人工构建——改造型湿地 | 第37页 |
3.2.5 黄河故道遗迹型湿地 | 第37页 |
3.2.6 河道侧渗以及排水廊道型湿地 | 第37-39页 |
3.2.7 灌水渠和排水沟缓冲带型湿地 | 第39-40页 |
3.3 乌梁素海基况 | 第40-42页 |
3.4 湿地的植被特征 | 第42-43页 |
3.4.1 植物种类构成及特点 | 第42页 |
3.4.2 湿地植物生态型谱 | 第42-43页 |
3.5 讨论 | 第43-48页 |
3.5.1 河套灌区湿地数量和面积的不确定性 | 第43-46页 |
3.5.2 乌梁素海的面积 | 第46-47页 |
3.5.3 湿地植被特征 | 第47-48页 |
4. 河套地区水系及水污染特征 | 第48-62页 |
4.1 河套灌区水系基况 | 第49-53页 |
4.1.1 河套灌区渠系配置 | 第49页 |
4.1.2 河套灌区水量分配 | 第49-50页 |
4.1.3 河套灌区农田用水特征 | 第50-53页 |
4.2 河套灌区水质状况 | 第53-56页 |
4.3 乌梁素海水质情况 | 第56-60页 |
4.4 部分湿地水质情况 | 第60-61页 |
4.5 讨论 | 第61-62页 |
4.5.1 灌区排水沟水质特点 | 第61页 |
4.5.2 乌梁素海水质特点 | 第61页 |
4.5.3 其他湿地水质特点 | 第61-62页 |
5. 天然湿地改造与人工湿地建设及运行 | 第62-79页 |
5.1 基地概况 | 第62-66页 |
5.1.1 地形、水文和水质 | 第62-63页 |
5.1.2 土壤特性 | 第63-64页 |
5.1.3 植被特征 | 第64-66页 |
5.2 天然湿地改造 | 第66-68页 |
5.2.1 水文条件改造 | 第66页 |
5.2.2 植被条件改良 | 第66-68页 |
5.3 人工湿地建设 | 第68-71页 |
5.3.1 人工湿地设计 | 第68-69页 |
5.3.2 植被建植 | 第69-71页 |
5.4 湿地运行 | 第71-74页 |
5.4.1 天然湿地运行 | 第71-73页 |
5.4.2 人工湿地运行 | 第73-74页 |
5.5 湿地优势植物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 | 第74-75页 |
5.5.1 不同利用方式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2 焚烧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 第75页 |
5.6 乌梁素海的植被生产力 | 第75-76页 |
5.7 河套灌区主要湿地植物营养含量 | 第76-78页 |
5.7.1 湿地主要植物营养含量 | 第76-78页 |
5.7.2 乌梁素海主要植物营养含量 | 第78页 |
5.8 小结 | 第78-79页 |
5.8.1 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净初级生产力 | 第78页 |
5.8.2 湿地植物营养含量 | 第78-79页 |
5.8.3 湿地植物移除N、P的潜力 | 第79页 |
5.9 湿地运营方案 | 第79页 |
6. 河套地区湿地的水污染净化能力评估 | 第79-82页 |
6.1 河套灌区水体污染特征 | 第79-80页 |
6.2 湿地消减N、P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 第80-81页 |
6.3 天然湿地的水文特征与污水净化潜力 | 第81-82页 |
6.4 湿地植被特征与污水净化能力 | 第82页 |
7. 利用湿地进行农田污水净化技术方案 | 第82-86页 |
7.1 退化湿地修复和改造关键技术 | 第83-84页 |
7.2 利用湿地净化农田退水应注意的问题 | 第84页 |
7.3 对乌梁素海水质治理的建议 | 第84-86页 |
7.3.1 维持大型植被规模和格局 | 第85页 |
7.3.2 加大植物利用强度 | 第85页 |
7.3.3 拓宽湖中植物利用渠道 | 第85-86页 |
7.3.4 整修湖中苇田和河道 | 第86页 |
7.3.5 生态补水 | 第86页 |
8 结论 | 第86-89页 |
8.1 河套灌区湿地资源 | 第86-87页 |
8.2 河套灌区湿地植被特征与生产力 | 第87页 |
8.3 河套灌区水质污染特征 | 第87页 |
8.4 天然湿地改造及人工湿地构建 | 第87-88页 |
8.5 河套地区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潜力 | 第88页 |
8.6 河套地区湿地污水净化技术方案和管理要点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图 | 第90-94页 |
附表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