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印染废水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1.1 印染行业环保概况 | 第17页 |
1.1.2 印染废水来源 | 第17-18页 |
1.1.3 印染废水危害 | 第18页 |
1.1.4 印染废水常见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1.2 水解酸化工艺 | 第19-21页 |
1.2.1 水解酸化工艺概述 | 第19-20页 |
1.2.2 水解酸化法优点及应用 | 第20-21页 |
1.3 膜生物反应器 | 第21-27页 |
1.3.1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21-24页 |
1.3.2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24-26页 |
1.3.3 复合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26-27页 |
1.4 投加颗粒物延缓膜污染的研究 | 第27-28页 |
1.4.1 混合液特性对膜污染影响 | 第27-28页 |
1.4.2 改善混合液特性 | 第28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8-30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2.1 试验水质 | 第30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30-33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2 填料 | 第31-33页 |
2.3 工艺运行参数 | 第33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5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34-37页 |
2.5.1 常规指标检测 | 第34页 |
2.5.2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34-35页 |
2.5.3 EPS提取与检测 | 第35页 |
2.5.4 污泥粒径分布 | 第35页 |
2.5.5 混合液粘度变化 | 第35页 |
2.5.6 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谱技术对EPS成分的表征 | 第35-36页 |
2.5.7 电镜扫描 | 第36页 |
2.5.8 膜通量与膜阻力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水解酸化-DMBR处理印染废水运行参数的优化 | 第37-46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影响因素及水平的选取 | 第37-38页 |
3.3 污染物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 | 第38-45页 |
3.3.1 色度、浊度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3.2 NH_4~+-N、TN、TP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3 COD、TOC、UV_(254)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最佳运行条件的确定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HDMBR和D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对比研究 | 第46-60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HDMBR和DMBR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46-51页 |
4.2.1 MLSS的变化 | 第46-47页 |
4.2.2 色度的去除 | 第47页 |
4.2.3 浊度的去除 | 第47-48页 |
4.2.4 NH_4~+-N的去除 | 第48页 |
4.2.5 TN的去除 | 第48-49页 |
4.2.6 TP的去除 | 第49页 |
4.2.7 COD的去除 | 第49-50页 |
4.2.8 TOC的去除 | 第50页 |
4.2.9 UV_(254)的去除 | 第50-51页 |
4.3 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等高线沿程变化对比 | 第51-53页 |
4.4 HDMBR和DMBR内微生物种群的差异 | 第53-54页 |
4.5 EPS分析及膜污染控制状况的比较 | 第54-57页 |
4.5.1 对EPS含量与TB-EPS/LB-EPS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2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55页 |
4.5.3 对膜通量、膜阻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4 LB-EPS与Zeta电位、粘度的关系对比 | 第56-57页 |
4.6 膜表面污染物的表征 | 第57-59页 |
4.6.1 滤饼层污染物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对比 | 第57-58页 |
4.6.2 滤饼层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对比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投加改性煤气化渣/粉煤灰对HD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 | 第60-72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煤气化渣及粉煤灰的改性 | 第60页 |
5.3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60-63页 |
5.3.1 改性煤气化渣/粉煤灰投加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页 |
5.3.2 改性煤气化渣/粉煤灰投加量对SVI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3 改性煤气化渣/粉煤灰投加量对混合液粘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4 改性煤气化渣/粉煤灰投加量对混合液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3页 |
5.4 不同投加物对污染物处理效能的比较 | 第63-66页 |
5.4.1 对色度与浊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2 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3 对有机物的影响 | 第65-66页 |
5.5 不同投加物对膜污染控制状况的比较 | 第66-70页 |
5.5.1 EPS含量及分布的比较 | 第66页 |
5.5.2 污泥粒径的比较 | 第66-67页 |
5.5.3 混合液粘度的比较 | 第67-68页 |
5.5.4 Zeta电位的比较 | 第68页 |
5.5.5 膜通量及膜阻力的比较 | 第68-69页 |
5.5.6 滤饼层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对比 | 第69-70页 |
5.6 扫描电镜分析 | 第70-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