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病理学、病因学论文

生物分子探针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电化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42页
    1.1 研究背景第16-39页
        1.1.1 生物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第16-24页
            1.1.1.1 识别基团第17-18页
            1.1.1.2 标签基团第18-24页
        1.1.2 碳硼烷衍生物的生物医学应用第24-26页
            1.1.2.1 碳硼烷的结构及性质第24-25页
            1.1.2.2 碳硼烷在治疗中的应用第25-26页
            1.1.2.3 碳硼烷在传感、检测及成像中的应用第26页
        1.1.3 电化学方法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6-34页
            1.1.3.1 电分析化学简介第26-31页
            1.1.3.2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第31-34页
        1.1.4 SPR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34-39页
            1.1.4.1 SPR的基本原理第34-37页
            1.1.4.2 SPR生物传感技术第37-39页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9-40页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40-42页
第2章 新型碳硼烷衍生物(FcCB)的光、电性质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第42-60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43-44页
        2.2.2 液滴电化学系统的构建第44页
        2.2.3 电化学分析第44-46页
            2.2.3.1 电极预处理第44-45页
            2.2.3.2 FcCB的电化学性质第45-46页
            2.2.3.3 测定FcCB和血红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6页
        2.2.4 光谱学分析第46页
            2.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第46页
            2.2.4.2 荧光光谱研究第46页
        2.2.5 数据处理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9页
        2.3.1 液滴电化学系统的性能测试第46-49页
            2.3.1.1 与宏观体系的比较及参比电位的较正第46-47页
            2.3.1.2 K_3Fe(CN)_6在液滴电化学系统上的动力学行为第47-49页
        2.3.2 FcCB的电化学行为第49-52页
            2.3.2.1 FcCB的电化学谱图第49-50页
            2.3.2.2 pH值对FcCB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50-52页
            2.3.2.3 扫描速度对FcCB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52页
        2.3.3 FcCB的光谱学表征第52-53页
        2.3.4 FcCB的氧化还原机制研究第53-54页
        2.3.5 FcCB与Hb相互作用研究第54-59页
            2.3.5.1 电化学分析第55-56页
            2.3.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56页
            2.3.5.3 荧光猝灭机理第56-58页
            2.3.5.4 结合位点数及结合常数研究第58-59页
    2.4 结论第59-60页
第3章 碳硼烷分子探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第60-70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3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61页
        3.2.2 细胞培养第61页
        3.2.3 临床样本的分离第61页
        3.2.4 MTT分析第61-62页
        3.2.5 FcCB的电分析化学测定第62页
        3.2.6 FcCB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第62页
        3.2.7 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第62-63页
        3.2.8 数据分析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69页
        3.3.1 FcCB的电分析化学测定第63-64页
        3.3.2 FcCB对K562细胞体外毒性研究第64-65页
        3.3.3 最优检测条件的确定第65-66页
            3.3.3.1 孵育时间对FcCB电化学信号的影响第65-66页
            3.3.3.2 细胞浓度对FcCB电化学信号的影响第66页
        3.3.4 FcCB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特征信号提取及分析第66-67页
        3.3.5 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第67-69页
    3.4 结论第69-70页
第4章 基于氨基苯硼酸原位修饰的SPR生物传感研究第70-82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5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71页
        4.2.2 流动注射SPR系统第71-72页
        4.2.3 SPR信号较正第72页
        4.2.4 细胞培养第72-73页
        4.2.5 氨基苯硼酸原位修饰SPR片的制备第73-74页
        4.2.6 氨基苯硼酸原位修饰SPR芯片的表征第74-75页
            4.2.6.1 接触角测量第74-75页
            4.2.6.2 红外光谱第75页
        4.2.7 葡萄糖在芯片上的响应及芯片再生第75页
        4.2.8 基于原位修饰SPR片的肿瘤细胞传感研究第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0页
        4.3.1 SPR信号的校正第75-76页
        4.3.2 原位修饰芯片的SPR结果第76页
        4.3.3 原位修饰芯片的表征第76-78页
            4.3.3.1 接触角变化第76-77页
            4.3.3.2 外光谱表征第77-78页
        4.3.4 葡萄糖在原位修饰芯片上的响应及芯片再生第78-79页
        4.3.5 肿瘤细胞传感第79-80页
    4.4 结论第80-82页
第5章 基于电化学-SPR技术的生物活性分子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第82-96页
    5.1 引言第82-83页
    5.2 实验部分第83-86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83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83页
        5.2.3 微型全固态Ag/AgCl参比电极的制作第83-84页
        5.2.4 电化学-SPR联用装置第84页
        5.2.5 细胞培养第84-85页
        5.2.6 细胞芯片的制备第85页
        5.2.7 DNR-肿瘤细胞体系的电化学-SPR分析第85页
        5.2.8 MTT分析第85页
        5.2.9 光学及荧光显微镜分析第85-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4页
        5.3.1 微型全固态Ag/AgCl参比电极的性能测试第86-87页
            5.3.1.1 参比电位测定第86页
            5.3.1.2 稳定性测定第86-87页
        5.3.2 细胞芯片制备条件的优化第87-88页
        5.3.3 DNR-肿瘤细胞体系的电化学-SPR分析第88-92页
        5.3.4 显微学结果分析第92-93页
        5.3.5 SPR结果的定量分析第93-94页
    5.4 结论第94-9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6-98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96-97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38页
附录A 相关公式推导过程第138-142页
    A.1 电化学方法第138-139页
        A.1.1 电化学电流法第138-139页
        A.1.2 电化学电位法第139页
    A.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39-140页
    A.3 荧光光谱法第140-142页
        A.3.1 猝灭常数第140页
        A.3.2 结合位点数及结合常数第140-142页
附录B 彩图第142-148页
博士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模型相结合的大脑功能网络连接特征分析
下一篇:同步EEG-fMRI融合技术与情感决策问题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