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关于驼绒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1.3 地貌特征 | 第19页 |
2.1.4 土壤与植被特征 | 第19-20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0-25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20页 |
2.2.2 实验处理 | 第20页 |
2.2.3 样品采集 | 第20-22页 |
2.2.3.1 植物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2.2.3.2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2.4 样品测定 | 第22-25页 |
2.2.4.1 生物量的测量 | 第22页 |
2.2.4.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4.3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4.4 根系分泌物种类组成的鉴定 | 第24-25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3.1 刈割对驼绒藜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2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化学性质 | 第26-29页 |
3.2.1 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26-27页 |
3.2.2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7页 |
3.2.3 土壤全氮含量 | 第27-28页 |
3.2.4 土壤铵氮、硝氮含量 | 第28页 |
3.2.5 土壤全磷含量 | 第28-29页 |
3.3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 第29-31页 |
3.3.1 土壤细菌数量 | 第29-30页 |
3.3.2 土壤真菌数量 | 第30页 |
3.3.3 土壤放线菌数量 | 第30页 |
3.3.4 土壤微生物总量 | 第30-31页 |
3.3.5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 第31页 |
3.4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酶活性 | 第31-33页 |
3.5 刈割后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种类组成变化 | 第33-35页 |
3.5.1 刈割组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 | 第33-34页 |
3.5.2 对照组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 | 第34-35页 |
3.5.3 刈割对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 第35页 |
3.6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8-44页 |
4.1 刈割对驼绒藜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刈割对驼绒藜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39-42页 |
4.2.1 土壤化学性质 | 第39-41页 |
4.2.2 土壤微生物 | 第41-42页 |
4.2.3 土壤酶活性 | 第42页 |
4.3 刈割对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页 |
本研究获得以下项目资助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