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曹禺戏剧称呼语转换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语料来源 | 第9-10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一、曹禺戏剧称呼语的类别 | 第11-21页 |
(一)称呼语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称呼语的类别 | 第12-13页 |
(三)曹禺戏剧中称呼语的类别 | 第13-21页 |
二、曹禺戏剧称呼语转换的形式 | 第21-29页 |
(一)称呼语转换的界定 | 第21页 |
(二)称呼语转换的形式 | 第21-29页 |
三、曹禺戏剧称呼语转换的类别 | 第29-36页 |
(一)临时转换与长久转换 | 第29-30页 |
(二)主动转换与被动转换 | 第30-31页 |
(三)一次转换与连续转换 | 第31-33页 |
(四)趋异型转换与趋同型转换 | 第33-36页 |
四、曹禺戏剧称呼语转换的顺应性分析 | 第36-49页 |
(一)语言语境顺应性分析 | 第36-39页 |
1.词汇层面上的顺应 | 第36-37页 |
2.语篇层面上的顺应 | 第37-39页 |
3.语义场层面的顺应 | 第39页 |
(二)非语言语境上的顺应性分析 | 第39-49页 |
1.对交际者的顺应 | 第39-40页 |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 第40-43页 |
3.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 第43-47页 |
4.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