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嵌入式系统的概述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9-31页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9-20页 |
2.2 系统硬件平台 | 第20-27页 |
2.2.1 处理器 | 第20-24页 |
2.2.2 外围电路 | 第24-27页 |
2.3 服务器端的软件设计 | 第27-29页 |
2.3.1 操作系统选择 | 第27-28页 |
2.3.2 系统软件结构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视频编码和传输协议 | 第31-47页 |
3.1 常见视频编码标准 | 第31-32页 |
3.2 H.264视频编码 | 第32-40页 |
3.2.1 H.264分层模型 | 第32-35页 |
3.2.2 H.264编解码框架 | 第35-36页 |
3.2.3 H.264编码档次 | 第36-37页 |
3.2.4 H.264主要关键技术 | 第37-40页 |
3.2.5 H.264特点 | 第40页 |
3.3 传输协议 | 第40-46页 |
3.3.1 网络传输协议 | 第40-43页 |
3.3.2 流媒体传输协议 | 第43-45页 |
3.3.3 H.264的RTP封装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系统平台的搭建 | 第47-61页 |
4.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第47-48页 |
4.1.1 主机开发环境的搭建 | 第47-48页 |
4.1.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第48页 |
4.2 Bootloader的移植 | 第48-52页 |
4.2.1 Bootloader启动过程 | 第49-51页 |
4.2.2 Bootloader的两种模式 | 第51页 |
4.2.3 U-boot移植 | 第51-52页 |
4.3 内核移植 | 第52-57页 |
4.3.1 Linux内核结构 | 第53-54页 |
4.3.2 内核源码目录 | 第54-55页 |
4.3.3 内核的移植 | 第55-57页 |
4.4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 第57-60页 |
4.4.1 根文件系统 | 第57-58页 |
4.4.2 根文件系统制作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视频采集与编码实现 | 第61-77页 |
5.1 Linux驱动 | 第61-63页 |
5.1.1 USB摄像头驱动程序的加载 | 第62-63页 |
5.1.2 DM9000网卡驱动的加载 | 第63页 |
5.2 基于V4L2的视频采集 | 第63-67页 |
5.2.1 V4L2概述 | 第63-64页 |
5.2.2 V4L2视频采集的数据结构 | 第64-66页 |
5.2.3 V4L2视频采集实现 | 第66-67页 |
5.3 H.264编码实现 | 第67-68页 |
5.4 视频传输的实现 | 第68-76页 |
5.4.1 JRIPLIB的移植 | 第68-70页 |
5.4.2 JRIPLIB库常用函数 | 第70页 |
5.4.3 嵌入式web服务器 | 第70-74页 |
5.4.4 CGI程序设计 | 第74-76页 |
5.5 系统功能测试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