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路实测的一种新型动车组车体结构改进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高速动车组的发展 | 第12页 |
1.2 铝合金车体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车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6-26页 |
2.1 强度理论分析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1 有限元概述 | 第16页 |
2.1.2 有限元基本方法 | 第16-19页 |
2.1.3 薄壳问题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第19页 |
2.1.4 薄壳问题的约束情况 | 第19-20页 |
2.2 车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0-24页 |
2.2.1 动车组车体简介 | 第20-21页 |
2.2.2 车体设计参数及材料特性 | 第21-22页 |
2.2.3 单元类型选择 | 第22-23页 |
2.2.4 车体离散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车体强度分析 | 第26-50页 |
3.1 车体载荷处理 | 第26-30页 |
3.1.1 载荷及约束情况 | 第26-28页 |
3.1.2 计算工况确定 | 第28-30页 |
3.2 应力变形计算结果 | 第30-41页 |
3.2.1 静载荷条件下应力计算结果 | 第30-36页 |
3.2.2 疲劳载荷条件下应力计算结果 | 第36-38页 |
3.2.3 车体变形计算结果 | 第38-41页 |
3.3 强度与刚度评估 | 第41-46页 |
3.3.1 车体结构刚度评估 | 第41-43页 |
3.3.2 von Mises应力准则 | 第43-44页 |
3.3.3 车体结构强度评估 | 第44页 |
3.3.4 Goodman疲劳曲线 | 第44-46页 |
3.4 车体模态分析 | 第46-48页 |
3.4.1 ANSYS模态提取方法 | 第46页 |
3.4.2 车体模态评定标准 | 第46-47页 |
3.4.3 模态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车体动应力跟踪试验 | 第50-74页 |
4.1 动应力测试及数据处理 | 第50-55页 |
4.1.1 动应力测试内容 | 第50页 |
4.1.2 动应力试验方法 | 第50-53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53-55页 |
4.2 车体应力谱编制 | 第55-62页 |
4.2.1 车体一维应力谱修正 | 第56-57页 |
4.2.2 疲劳累积损伤计算 | 第57-59页 |
4.2.3 车体典型应力谱获得 | 第59-61页 |
4.2.4 车体应力谱拓展 | 第61-62页 |
4.3 威布尔分布检验 | 第62-69页 |
4.3.1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原理 | 第62-63页 |
4.3.2 应力谱分布拟合 | 第63-66页 |
4.3.3 假设检验 | 第66-67页 |
4.3.4 最大应力推断 | 第67-69页 |
4.4 车体动应力疲劳评估方法 | 第69-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动应力数据处理分析 | 第74-100页 |
5.1 速度工况对车体应力幅值影响 | 第74-84页 |
5.1.1 关键部位测点应力分析 | 第74-79页 |
5.1.2 不同速度工况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5.1.3 空车工况动应力分析 | 第81-82页 |
5.1.4 重载工况动应力分析 | 第82-84页 |
5.2 车体动应力频域分析 | 第84-91页 |
5.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84-85页 |
5.2.2 相关性分析 | 第85页 |
5.2.3 时域频域分析 | 第85-91页 |
5.3 隧道运行对车体关键部位等效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91-98页 |
5.3.1 列车进出隧道动应力变化 | 第91-93页 |
5.3.2 列车隧道交会动应力变化 | 第93-96页 |
5.3.3 动应力隧道通过占比 | 第96-98页 |
5.4 动应力数据处理小结 | 第98-100页 |
6 车体局部结构改进与优化 | 第100-114页 |
6.1 基于轻量化的车体底架结构优化 | 第100-108页 |
6.1.1 基于底架轻量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101-102页 |
6.1.2 优化算法的选择 | 第102-103页 |
6.1.3 底架断面试验设计 | 第103-105页 |
6.1.4 底架优化方案确定 | 第105-108页 |
6.2 车体局部结构改进 | 第108-113页 |
6.2.1 气密载荷修改 | 第109-110页 |
6.2.2 头车局部结构改进 | 第110-11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