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车路协同诱导信息对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总结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小结第18-20页
2 车路协同诱导系统与技术第20-40页
    2.1 传统交通路网诱导系统第20-30页
        2.1.1 诱导系统概述第20-23页
        2.1.2 诱导系统分类第23-24页
        2.1.3 诱导系统基本理论第24-30页
    2.2 车路协同诱导系统第30-34页
        2.2.1 诱导系统概述第30-31页
        2.2.2 诱导系统结构第31-32页
        2.2.3 诱导系统关键技术第32-34页
    2.3 车路协同诱导仿真技术第34-39页
        2.3.1 仿真框架概述第34-36页
        2.3.2 典型仿真软件第36-37页
        2.3.3 EstiNet仿真软件第37-39页
    2.4 小结第39-40页
3 行程时间可靠性基本理论第40-56页
    3.1 行程时间可靠性概述第40-42页
        3.1.1 可靠性概念第40-41页
        3.1.2 行程时间可靠性概念第41-42页
    3.2 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因素第42-47页
        3.2.1 传统行驶环境下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因素第42-43页
        3.2.2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因素第43-47页
    3.3 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第47-50页
        3.3.1 基于数理统计的评价指标第47-48页
        3.3.2 基于缓冲时间的评价指标第48页
        3.3.3 基于延迟时间的评价指标第48-49页
        3.3.4 基于概率的评价指标第49-50页
    3.4 行程时间可靠性计算方法第50-55页
        3.4.1 模拟方法第50-51页
        3.4.2 解析法第51-55页
    3.5 小结第55-56页
4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设计第56-68页
    4.1 一般网络系统可靠性模型第56-59页
        4.1.1 简单网络系统可靠性模型第56-58页
        4.1.2 复杂网络系统可靠性模型第58-59页
    4.2 传统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59-61页
        4.2.1 路径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59页
        4.2.2 OD对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59-60页
        4.2.3 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60-61页
    4.3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61-67页
        4.3.1 建模思路第61-63页
        4.3.2 改进的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63-65页
        4.3.3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径选择模型第65-67页
        4.3.4 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第67页
    4.4 小结第67-68页
5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实证分析第68-98页
    5.1 车路协同诱导仿真场景建模第68-77页
        5.1.1 仿真场景设计第68-70页
        5.1.2 诱导策略设计第70-73页
        5.1.3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第73-75页
        5.1.4 仿真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第75-77页
    5.2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计算第77-79页
        5.2.1 路径行程时间可靠性计算第77-79页
        5.2.2 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计算第79页
    5.3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影响分析第79-91页
        5.3.1 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统计特性分析第79-82页
        5.3.2 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敏感性分析第82-91页
    5.4 车路协同诱导环境下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结果分析第91-97页
        5.4.1 模型标定第91-94页
        5.4.2 模型预测精度分析第94-97页
    5.5 小结第97-9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8-100页
    6.1 研究内容总结第98-99页
    6.2 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A第104-108页
附录B第108-11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2O模式下电影在线选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跨度连续梁悬臂施工期日照温度引起的应力和变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