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连续梁悬臂施工期日照温度引起的应力和变形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7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理论 | 第18-32页 |
| 2.1 混凝土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 2.1.1 内部因素 | 第18页 |
| 2.1.2 外部因素 | 第18-19页 |
| 2.2 混凝土结构日照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分析 | 第19-22页 |
| 2.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混凝土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0-21页 |
| 2.2.3 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 第21-22页 |
| 2.3 日照温度场边界条件 | 第22-28页 |
| 2.3.1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 第23-27页 |
| 2.3.2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第27-28页 |
| 2.4 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28-30页 |
| 2.4.1 计算温度应力的基本假定 | 第28-29页 |
| 2.4.2 温度自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2.4.3 连续箱梁次内力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混凝土温度场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 第32-60页 |
| 3.1 试验方案 | 第32-35页 |
| 3.1.1 试验地点气候条件 | 第32页 |
| 3.1.2 试验仪器 | 第32-33页 |
| 3.1.3 试验设计 | 第33-35页 |
| 3.2 实测数据分析 | 第35-45页 |
| 3.2.1 春季温度数据分析 | 第36-41页 |
| 3.2.2 夏季温度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 3.2.3 秋季温度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 3.2.4 冬季温度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3.3 温度场模拟 | 第45-54页 |
| 3.3.1 计算简介 | 第46页 |
| 3.3.2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46-49页 |
| 3.3.3 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 3.4 太阳辐射对混凝土竖向温差的影响 | 第54页 |
| 3.5 环境温度对混凝土内部竖向温度差的影响 | 第54-59页 |
| 3.5.1 环境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 3.5.2 环境温差的影响 | 第57-5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4 悬臂施工期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效应 | 第60-86页 |
| 4.1 温度测试 | 第60-61页 |
| 4.1.1 桥梁工程概况 | 第60-61页 |
| 4.1.2 温度测试 | 第61页 |
| 4.2 箱梁温度场的分析 | 第61-65页 |
| 4.2.1 参数确定 | 第62-64页 |
| 4.2.2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65页 |
| 4.3 悬臂施工阶段箱梁温度梯度及温度效应 | 第65-85页 |
| 4.3.1 混凝土箱梁梯度 | 第65-68页 |
| 4.3.2 悬臂施工阶段箱梁的温度应力 | 第68-78页 |
| 4.3.3 温度梯度作用下梁体位移 | 第78-84页 |
| 4.3.4 降低混凝土梁温度效应的建议措施 | 第84-8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5 施工过程数据管理软件开发 | 第86-104页 |
| 5.1 编写数据库所用软件 | 第86-87页 |
| 5.2 数据库软件结构 | 第87-98页 |
| 5.2.1 用户管理系统 | 第87-90页 |
| 5.2.2 数据输入系统 | 第90-92页 |
| 5.2.3 数据管理系统 | 第92-97页 |
| 5.2.4 日照参数的确定 | 第97-98页 |
| 5.3 绘图功能的实现 | 第98-99页 |
| 5.4 部分软件功能代码 | 第99-10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0-11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