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论题来源、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论题来源 | 第11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内容及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清末民初戏剧期刊总览 | 第16-32页 |
第一节 戏剧期刊诞生的前期准备 | 第16-21页 |
一、戏剧获得现代传播价值 | 第16-19页 |
二、新的戏剧演出形式出现——时装新戏 | 第19页 |
三、清末民初报刊创办主体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概述 | 第21-26页 |
一、史实数据的梳理 | 第21-23页 |
二、清末民国戏剧期刊的发展 | 第23-26页 |
第三节 清末民初戏剧期刊创刊数量研究 | 第26-31页 |
一、总体性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二、阶段性比较研究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第一份戏剧期刊诞生——《二十世纪大舞台》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戏剧期刊 | 第32-34页 |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及其创办者 | 第32-34页 |
二、戏剧获得现代新闻传播功能 | 第34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戏剧期刊最初范式 | 第34-37页 |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内容及其特色 | 第35-36页 |
二、《二十世纪大舞台》依附性出版方式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反侵略反封建”舆论潮中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 第37-41页 |
一、《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的舆论潮 | 第37-38页 |
二、《二十世纪大舞台》开创戏剧期刊战斗性传统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甲寅中兴”时期的戏剧期刊 ——戏剧期刊史上第一个“热潮” | 第42-100页 |
第一节 各界同人联袂创办戏剧期刊 | 第42-50页 |
一、商业化同人戏剧期刊 | 第42-47页 |
二、同人戏剧期刊的经营者及期刊特色 | 第47-50页 |
第二节 “热潮”中的戏剧期刊 | 第50-60页 |
一、数量攀升 | 第50-55页 |
二、本土化 | 第55-58页 |
三、专业性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戏剧艺术追求的继承与发展 ——从“冯贾之争”到“独树春柳” | 第60-76页 |
一、“冯贾之争”穿越梨园内外——《歌场新月》 | 第60-66页 |
二、唯爱“春柳”一枝独秀——《剧场月报》 | 第66-73页 |
三、戏剧艺术纯粹化 | 第73-76页 |
第四节 戏剧艺术旨趣的趋同与扩展 ——从“昌明新剧”到“偏新亦重旧” | 第76-95页 |
一、新剧公会的期许——《新剧杂志》 | 第76-86页 |
二、“重新剧并望旧剧之改良”——《戏剧丛报》 | 第86-94页 |
三、未来中国戏剧蓝图的建构 | 第94-95页 |
第五节 戏剧期刊与戏剧发展 | 第95-99页 |
一、戏剧艺术回归自主 | 第95-96页 |
二、戏剧期刊突破了戏剧以往留存史册的形式 | 第96-97页 |
三、戏剧三度创作形式的开创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甲寅中兴”之阆苑仙葩 ——《俳优杂志》与冯叔鸾 | 第100-131页 |
第一节 《俳优杂志》研究 | 第100-105页 |
一、个人创办戏剧期刊 | 第100-102页 |
二、《俳优杂志》之现代学术气息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戏学讲义》研究 | 第105-116页 |
一、综合性文艺期刊连载戏剧文章——《游戏杂志》 | 第105-106页 |
二、现代戏剧范畴体系的建构 | 第106-113页 |
三、践行“论从史出”的研究思维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啸虹轩剧谈》的开创意义 | 第116-124页 |
一、开创本体论意义上的戏剧研究方法论 | 第116-121页 |
二、戏剧美学意义上的理论突破 | 第121-124页 |
第四节 冯叔鸾戏剧研究的历史价值——现代戏剧学萌芽 | 第124-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戏剧期刊 ——戏剧观大讨论及其历史性转变 | 第131-164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舆论潮中的《新青年》“戏剧专号” | 第131-134页 |
一、白话剧理念的诞生 | 第131-134页 |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戏剧期刊的面世 | 第134页 |
第二节 《新青年》之“戏剧专号”研究 | 第134-144页 |
一、胡适之“戏剧改良”理论 | 第135-139页 |
二、《新青年》之新旧戏剧论争 | 第139-142页 |
三、“戏剧改良”观——创作白话剧与改良戏曲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春柳》的国际性视野 | 第144-162页 |
一、《春柳》杂志的诞生 | 第145-147页 |
二、梳理保存原始材料 | 第147-153页 |
三、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戏剧人才——梅兰芳横空出世 | 第153-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64-16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0页 |
附录一:清末民国各大城市出刊戏剧期刊数量汇集表 | 第170-172页 |
附录二:冯叔鸾著:《戏学讲义·目录》 | 第172-175页 |
附录三: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