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霍伯的传记电影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价值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汤姆·霍伯传记电影的创作历程 | 第13-17页 |
第二章 汤姆·霍伯传记电影中的传主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历史名人向“重型”人物的转变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权力“受困”下的政治人物 | 第19-24页 |
第三节“女性”人物的困境:观看与被观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汤姆·霍伯传记电影的叙事风格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传统叙事的革新 | 第25-33页 |
一、人物在传统叙事中的突围 | 第26-29页 |
二、历史影像的运用:虚构与非虚构 | 第29-31页 |
三、大众传媒营造叙事环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影像叙事:空间和物象的实践者 | 第33-38页 |
一、封闭构图的空间张力 | 第33-34页 |
二、非典型性的对话镜头凸显人物关系 | 第34-37页 |
三、物象隐喻的运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汤姆·霍伯传记电影的文化意义 | 第38-49页 |
第一节 身体与身份的困境 | 第38-42页 |
一、个人身体与国家身份的困境 | 第39-40页 |
二、女性身体与身份的缺失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文化与民族性的展示 | 第42-45页 |
一、王室文化的展现 | 第43页 |
二、民族性格凸显:含蓄与冷漠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对于中国传记电影的创作启发 | 第45-49页 |
一、传记应脱离“造神”的道路 | 第45-46页 |
二、文学改编中寻找历史人物 | 第46-47页 |
三、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相对平衡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