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21-25页 |
第一章 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富集及其干性验证 | 第25-33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1.1.1 仪器 | 第25页 |
1.1.2 试剂 | 第25-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1.2.1 无血清悬浮球培养 | 第26页 |
1.2.2 细胞球干性验证 | 第26-29页 |
1.2.2.1 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标记物 | 第26-27页 |
1.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性基因转录 | 第27-28页 |
1.2.2.3 免疫印迹法检测干性蛋白表达 | 第28页 |
1.2.2.4 细胞球ABCG2蛋白表达 | 第28-29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1.3.1 悬浮球培养及观察 | 第29-30页 |
1.3.2 细胞球干性验证 | 第30-32页 |
1.3.2.1 流式细胞术验证表面分子 | 第30页 |
1.3.2.2 干性基因转录水平测定 | 第30-31页 |
1.3.2.3 干性基因蛋白测定 | 第31页 |
1.3.2.4 细胞球ABCG2蛋白表达 | 第31-3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糖脂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33-43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2.1.1 仪器 | 第33页 |
2.1.2 试剂 | 第33-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2.1 糖脂嫁接物合成 | 第34页 |
2.2.2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4页 |
2.2.3 物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34-35页 |
2.2.4 阿霉素碱基制备 | 第35页 |
2.2.5 糖脂载药纳米粒制备 | 第35页 |
2.2.6 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35页 |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5-36页 |
2.2.8 糖脂载药纳米粒的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 第36页 |
2.2.9 糖脂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2.3.1 糖脂嫁接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 第36-38页 |
2.3.2 糖脂嫁接物临界胶束浓度 | 第38页 |
2.3.3 糖脂载药纳米粒制备 | 第38-39页 |
2.3.4 糖脂嫁接物胶束及载药纳米粒的粒径电位与表面形态观察 | 第39页 |
2.3.5 糖脂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39-40页 |
2.3.6 载药纳米粒药物释放动力学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糖脂载药纳米粒在细胞球中渗透及药效评价 | 第43-51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3.1.1 仪器 | 第43页 |
3.1.2 试剂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糖脂载药纳米粒细胞球渗透摄取 | 第43-44页 |
3.2.2 四唑蓝法测定细胞球毒性 | 第44页 |
3.2.3 酸性磷酸酶试验法测定细胞球药效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3.1 糖脂载药纳米粒的摄取渗透 | 第45-47页 |
3.3.2 四唑蓝法测定细胞球存活率 | 第47-48页 |
3.3.3 细胞球生长抑制作用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糖脂纳米给药系统的肿瘤干细胞模型动物药效学评价 | 第51-63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1.1 仪器 | 第51页 |
4.1.2 试剂 | 第51-52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4.2.1 原位肿瘤模型建立 | 第52页 |
4.2.2 两种肿瘤模型动物的特性检测 | 第52-53页 |
4.2.2.1 标志物CD44~+/CD24~-检测 | 第52页 |
4.2.2.2 组织结构观察 | 第52-53页 |
4.2.2.3 耐药蛋白ABCG2表达 | 第53页 |
4.2.3 多周期抗肿瘤治疗 | 第53-54页 |
4.2.4 抗肿瘤机制研究 | 第54页 |
4.2.4.1 肿瘤干细胞比例变化 | 第54页 |
4.2.4.2 肿瘤微环境变化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两种肿瘤模型动物的特性 | 第54-58页 |
4.3.1.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54-57页 |
4.3.1.2 肿瘤耐药性检测 | 第57页 |
4.3.1.3 标志物CD44~+/CD24~-表达 | 第57-58页 |
4.3.2 多周期抗肿瘤药效 | 第58-59页 |
4.3.3 糖脂纳米给药系统的抗肿瘤机制 | 第59-61页 |
4.3.3.1 治疗后肿瘤干细胞比例变化 | 第59页 |
4.3.3.2 治疗后肿瘤微环境变化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糖脂纳米给药系统的多周期抗MCF-7肿瘤药效学评价 | 第63-73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63-64页 |
5.1.1 仪器 | 第63页 |
5.1.2 试剂 | 第63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63-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2.1 多周期抗肿瘤治疗 | 第64页 |
5.2.2 肿瘤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64页 |
5.2.3 肿瘤组织TUNEL凋亡检测 | 第64页 |
5.2.4 肿瘤组织耐药蛋白测定 | 第64-65页 |
5.2.5 安全性评价 | 第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5.3.1 多周期抗肿瘤治疗 | 第65-67页 |
5.3.2 肿瘤组织H&E染色观察 | 第67-68页 |
5.3.3 肿瘤组织凋亡检测 | 第68-69页 |
5.3.4 肿瘤组织耐药蛋白测定 | 第69-70页 |
5.3.5 安全性评价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糖脂纳米给药系统的非诱导耐药机制研究 | 第73-87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73-74页 |
6.1.1 仪器 | 第73页 |
6.1.2 试剂 | 第73-7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6.2.1 盐酸阿霉素及糖脂载药纳米粒的IC_(50)值测定 | 第74页 |
6.2.2 高剂量脉冲法诱导细胞耐药 | 第74-75页 |
6.2.3 低剂量连续法诱导细胞耐药 | 第75页 |
6.2.4 诱导细胞的药物敏感度测定 | 第75页 |
6.2.5 载药糖脂纳米粒对诱导细胞的药效测定 | 第75-76页 |
6.2.6 诱导细胞P-gp表达测定 | 第76页 |
6.2.7 诱导细胞mdr1基因表达测定 | 第76页 |
6.2.8 糖脂纳米载体与P-gp共定位分析 | 第76-77页 |
6.2.9 MCF-7/ADR细胞对糖脂纳米载体的摄取 | 第7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6.3.1 药物诱导细胞的耐药性 | 第77-79页 |
6.3.2 诱导细胞的P-gp表达 | 第79-81页 |
6.3.3 诱导细胞mdr1基因表达 | 第81-82页 |
6.3.4 诱导细胞的糖脂载药纳米粒药效 | 第82-83页 |
6.3.5 糖脂纳米载体与P-gp共定位分析 | 第83-84页 |
6.3.6 糖脂纳米载体的MCF-7/ADR细胞摄取 | 第84-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奥沙利铂肝癌靶向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87-97页 |
7.1 仪器与试剂 | 第87-88页 |
7.1.1 仪器 | 第87页 |
7.1.2 试剂 | 第87-8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88-91页 |
7.2.1 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制备 | 第88页 |
7.2.2 复合比率测定 | 第88-89页 |
7.2.3 A54-PEG-ODA嫁接物合成 | 第89页 |
7.2.4 A54-PEG-ODA嫁接物合成确证 | 第89页 |
7.2.5 奥沙利铂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制备 | 第89-90页 |
7.2.6 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90页 |
7.2.7 载药脂质纳米粒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 第90页 |
7.2.8 A54-PEG-SLN纳米粒竞争性摄取 | 第90-91页 |
7.2.9 A54-PEG-SLN脂质纳米粒的特异选择性摄取 | 第9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6页 |
7.3.0 奥沙利铂磷脂复合物制备及复合率测定 | 第91-92页 |
7.3.1 A54-PEG-ODA嫁接物合成 | 第92-93页 |
7.3.2 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及表面电位 | 第93-94页 |
7.3.3 脂质纳米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94页 |
7.3.4 A54-PEG-SLN脂质纳米粒的竞争性摄取 | 第94-95页 |
7.3.5 A54-PEG-SLN脂质纳米粒的特异选择性摄取 | 第95-9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八章 盐霉素肿瘤干细胞靶向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97-111页 |
8.1 仪器与试剂 | 第97-98页 |
8.1.1 仪器 | 第97-98页 |
8.1.2 试剂 | 第98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98-102页 |
8.2.1 NH_2-PEG-ODC嫁接物合成 | 第98-99页 |
8.2.2 NH_2-PEG-ODC嫁接物结构确证 | 第99页 |
8.2.3 A15适配体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99-100页 |
8.2.4 载药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及电位测定 | 第100页 |
8.2.5 载药脂质纳米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 第100页 |
8.2.6 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肿瘤干细胞 | 第100-101页 |
8.2.7 肿瘤干细胞验证 | 第101页 |
8.2.8 A15-PEG-SLN纳米粒分选细胞球摄取实验 | 第101-102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0页 |
8.3.1 NH_2-PEG-ODC嫁接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 第102-103页 |
8.3.2 A15适配体修饰载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8.3.3 A15修饰载药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及电位 | 第104-105页 |
8.3.4 A15修饰载药脂质纳米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105页 |
8.3.5 肿瘤干细胞分选及验证 | 第105-108页 |
8.3.6 A15-PEG-SLN纳米粒的分选细胞球摄取 | 第108-110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九章 联合用药纳米给药系统的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 第111-122页 |
9.1 仪器与试剂 | 第111-112页 |
9.1.1 仪器 | 第111页 |
9.1.2 试剂 | 第111页 |
9.1.3 实验动物 | 第111-112页 |
9.2 实验方法 | 第112-114页 |
9.2.1 A15-PEG-SLN/SAL细胞药效 | 第112页 |
9.2.2 A54-PEG-SLN/OXA肿瘤细胞药效 | 第112页 |
9.2.3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3页 |
9.2.4 A54修饰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113页 |
9.2.5 奥沙利铂给药方案设定 | 第113页 |
9.2.6 A15适配体修饰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113页 |
9.2.7 载药纳米粒模型动物药效 | 第113-114页 |
9.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9.3.1 A15-PEG-SLN/SAL肿瘤干细胞药效 | 第114-115页 |
9.3.2 A54-PEG-SLN/OXA脂质纳米粒的肿瘤细胞药效 | 第115-116页 |
9.3.3 A54修饰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116-117页 |
9.3.4 奥沙利铂给药方案 | 第117-118页 |
9.3.5 A15修饰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118页 |
9.3.6 载药纳米粒的体内联合抗肿瘤药效 | 第118-121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文献综述 | 第129-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作者简历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