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海上搜救演习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9页 |
2.1 海上搜救演习概述 | 第17-22页 |
2.1.1 海上搜救演习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海上搜救演习的目的 | 第17-19页 |
2.1.3 海上搜救演习的种类 | 第19-21页 |
2.1.4 海上搜救演习的组织机构 | 第21页 |
2.1.5 海上搜救演习的流程 | 第21-22页 |
2.2 国内外海上搜救演习开展现状 | 第22-24页 |
2.2.1 中国 | 第22-23页 |
2.2.2 美国 | 第23页 |
2.2.3 日本 | 第23-24页 |
2.2.4 其他国家 | 第24页 |
2.3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第3章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44页 |
3.1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 | 第29-32页 |
3.1.1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的含义 | 第29页 |
3.1.2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的依据和开展方式 | 第29-30页 |
3.1.3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的内容与原则 | 第30-31页 |
3.1.4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常用的方法 | 第31-32页 |
3.1.5 本文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2页 |
3.2 海上搜救演习各阶段及影响效果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3.2.1 海上搜救演习准备阶段 | 第33-35页 |
3.2.2 海上搜救演习实施阶段 | 第35-38页 |
3.2.3 海上搜救演习后续工作阶段 | 第38-39页 |
3.3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9-40页 |
3.4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4页 |
3.4.1 基本框架设计 | 第40-41页 |
3.4.2 设立备选指标集 | 第41-43页 |
3.4.3 指标筛选与确定 | 第43-44页 |
第4章 海上搜救演习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4-72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所用理论概述 | 第44-47页 |
4.2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和评价集 | 第47-48页 |
4.2.1 评价对象 | 第47页 |
4.2.2 因素集 | 第47页 |
4.2.3 评价集 | 第47-48页 |
4.3 确定隶属度的求取方法 | 第48-49页 |
4.4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49-67页 |
4.4.1 完成度与隶属度的转换关系 | 第49-51页 |
4.4.2 准备阶段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1-56页 |
4.4.3 实施阶段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6-64页 |
4.4.4 后续工作阶段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64-67页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7-72页 |
4.5.1 层次分析法及所用理论概述 | 第67-69页 |
4.5.2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9-72页 |
第5章 海上搜救演习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 第72-79页 |
5.1 案例简介 | 第72-74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74-77页 |
5.2.1 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74-75页 |
5.2.2 模糊算子的选择 | 第75-76页 |
5.2.3 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 | 第76-77页 |
5.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A 海上搜救演习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85-88页 |
附录B 安全度与隶属度转换关系所采用的模糊分布函数 | 第88-90页 |
附录C 海上搜救演习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90-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