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新型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现有多址方案 | 第16页 |
1.2.2 方案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创新点及篇章安排 | 第18-21页 |
1.3.1 主要创新点 | 第18页 |
1.3.2 篇章安排 | 第18-21页 |
2 5G候选非正交多址方案 | 第21-39页 |
2.1 NOMA | 第21-25页 |
2.1.1 NOMA技术 | 第21-22页 |
2.1.2 NOMA原理 | 第22-23页 |
2.1.3 SIC原理 | 第23-25页 |
2.2 LDS-OFDM | 第25-28页 |
2.2.1 LDS原理 | 第25-27页 |
2.2.2 LDS接收算法 | 第27-28页 |
2.3 SCMA | 第28-34页 |
2.3.1 SCMA编码器 | 第28-30页 |
2.3.2 SCMA系统原理 | 第30-31页 |
2.3.3 SCMA接收端MPA算法 | 第31-34页 |
2.4 PDMA | 第34-35页 |
2.5 RSMA | 第35-37页 |
2.6 MUSA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非正交编码多址方案NOCA | 第39-51页 |
3.1 NOCA原理 | 第39-43页 |
3.1.1 研究动机 | 第39页 |
3.1.2 基本思想 | 第39-40页 |
3.1.3 Zadoff-Chu扩频序列 | 第40-43页 |
3.2 NOCA系统模型 | 第43-46页 |
3.2.1 LTE资源调度 | 第43-44页 |
3.2.2 NOCA模型分析 | 第44-46页 |
3.3 NOCA接收算法 | 第46-49页 |
3.3.1 线性均衡检测算法 | 第46-47页 |
3.3.2 联合均衡检测算法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非正交多址链路级仿真评估 | 第51-75页 |
4.1 仿真工具及仿真参数 | 第51-53页 |
4.1.1 仿真工具 | 第51页 |
4.1.2 仿真参数 | 第51-52页 |
4.1.3 MPA算法验证 | 第52-53页 |
4.2 上行同步传输性能评估 | 第53-63页 |
4.2.1 NOMA链路级仿真 | 第53-55页 |
4.2.2 SCMA链路级仿真 | 第55-61页 |
4.2.3 NOCA链路级仿真 | 第61-63页 |
4.3 上行异步传输性能评估 | 第63-69页 |
4.3.1 异步传输场景分析 | 第64-65页 |
4.3.2 异步联合检测方法 | 第65-67页 |
4.3.3 异步独立检测方法 | 第67-69页 |
4.4 接收机复杂度分析 | 第69-73页 |
4.4.1 接收机类型总结 | 第69-72页 |
4.4.2 接收机复杂度比较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