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1-18页
2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第18-28页
    2.1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政治认同内涵第18-19页
        2.1.2 新媒体内涵第19页
    2.2 政治认同的特征第19-20页
        2.2.1 社会性第19-20页
        2.2.2 实践性第20页
        2.2.3 复杂性第20页
    2.3 政治认同的分类第20-22页
        2.3.1 理性认同与盲目认同第20-21页
        2.3.2 积极认同与消极认同第21页
        2.3.3 情感认同与本能认同第21-22页
    2.4 政治认同的内容第22-23页
        2.4.1 政治制度认同第22页
        2.4.2 政治行为认同第22-23页
        2.4.3 意识形态认同第23页
    2.5 理论概述第23-28页
        2.5.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第23-24页
        2.5.2 中国传统社会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第24-25页
        2.5.3 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第25-26页
        2.5.4 西方学者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第26-28页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和挑战第28-35页
    3.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第28-30页
        3.1.1 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有利条件第28-29页
        3.1.2 政府管理职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第29页
        3.1.3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第29-30页
    3.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挑战第30-32页
        3.2.1 全球化时代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第30-31页
        3.2.2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第31-32页
        3.2.3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第32页
    3.3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第32-35页
        3.3.1 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第32-33页
        3.3.2 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能力的需要第33-34页
        3.3.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34-35页
4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43页
    4.1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表现第35-38页
        4.1.1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35-36页
        4.1.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第36页
        4.1.3 认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第36-37页
        4.1.4 认同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37页
        4.1.5 服从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第37-38页
        4.1.6 坚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38页
    4.2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表现第38-40页
        4.2.1 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的政治信仰和认同第38-39页
        4.2.2 新媒体时代政治认同的科学有效信息获取不足第39页
        4.2.3 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发展第39页
        4.2.4 政治认同的相关机制和法律体系难以保障第39-40页
    4.3 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0-43页
        4.3.1 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制约政治认同第40-41页
        4.3.2 新媒体自身特点及发展干扰真实有效信息的传播第41页
        4.3.3 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正确态度第41-42页
        4.3.4 政府与社会尚未形成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第42-43页
5 新媒体环境下解决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对策第43-53页
    5.1 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素养能力第43-45页
        5.1.1 树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观念第43页
        5.1.2 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情感第43-44页
        5.1.3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信息素养能力第44页
        5.1.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44-45页
    5.2 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媒体内部建设第45-47页
        5.2.1 完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享体系第45-46页
        5.2.2 搭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第46页
        5.2.3 确立新媒体虚拟空间的发展管理体制第46页
        5.2.4 培养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服务人才第46-47页
    5.3 创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第47-50页
        5.3.1 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根基第47-48页
        5.3.2 弘扬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文化第48页
        5.3.3 宣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道德规范第48-49页
        5.3.4 提高政府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第49-50页
    5.4 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度建设第50-53页
        5.4.1 健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法律法规体系第50页
        5.4.2 建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管理制度第50-51页
        5.4.3 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沟通环节的渠道第51-52页
        5.4.4 畅通新媒体平台的监督表达机制第52-53页
6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第56-5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6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5G新型非正交多址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