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第一章 溶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26页 |
1 溶杆菌(Lysobacter)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2 产酶溶杆菌的拮抗及生防机理 | 第14-22页 |
2.1 胞外酶 | 第15-17页 |
2.2 次级代谢产物 | 第17-21页 |
2.3 诱导抗性 | 第21-22页 |
3 产酶溶杆菌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3.1 Clp的功能 | 第22页 |
3.2 Ctp的功能 | 第22-23页 |
3.3 LesR的功能 | 第23页 |
3.4 DSF与DF信号系统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和Type Ⅳ pili | 第26-35页 |
1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 | 第26-31页 |
1.1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的组成及信号的传导方式 | 第26-28页 |
1.2 感应组氨酸激酶蛋白HK和调控蛋白RR | 第28-31页 |
2 Type Ⅳ pili(T4P)系统 | 第31-35页 |
2.1 Type Ⅳ pili的结构组成 | 第32-33页 |
2.2 Type Ⅳ pili的功能 | 第33-3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5-36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6-116页 |
第一章 L.enzymogenes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对HSAF合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38-80页 |
第一节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基因的鉴定 | 第39-4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1.1 实验条件 | 第40页 |
1.2 实验软件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1 L.enzymogenes OH11中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蛋白的寻找 | 第40页 |
2.2 L.enzymogenes OH11中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RR组份和HK组份的分类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1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之RR蛋白 | 第41-43页 |
3.2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之HK蛋白 | 第43-45页 |
3.3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总结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中HSAF调控基因的初步鉴定 | 第47-74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7-55页 |
1.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47-50页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0-54页 |
1.3 培养基 | 第54-55页 |
1.4 酶、抗生素、试剂盒和化学试剂 | 第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63页 |
2.1 DNA操作体系及程序 | 第55-56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6-57页 |
2.3 L.enzymogenes C3中RR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57页 |
2.4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57-58页 |
2.5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验证 | 第58-59页 |
2.6 L.enzymogenes C3电转化及插入失活突变体的筛选 | 第59页 |
2.7 Southern Blot验证 | 第59-63页 |
2.8 L.enzymogenes C3及突变体菌株中HSAF产量的验证 | 第6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3-74页 |
3.1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RR组份同源基因的鉴定 | 第63-64页 |
3.2 L.enzymogenes C3中RR基因插入失活突变体的构建 | 第64-65页 |
3.3 L.enzymogenes C3中部分RR基因影响HSAF的产量 | 第65-74页 |
本章讨论 | 第74-80页 |
第二章 双组份信号传导基因pilG及其所属Type Ⅳ Pili相关基因的功能初析 | 第80-116页 |
第一节 Type Ⅳ pili系统基因的鉴定 | 第81-8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1.1 实验条件 | 第82页 |
1.2 实验软件 | 第8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2.1 L.enzymogenes OH11全基因组中Type Ⅳ pili系统蛋白的鉴定 | 第8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82-85页 |
第二节 pilG及其相关基因功能初析 | 第85-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1.1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85-86页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86-88页 |
1.3 培养基 | 第88-89页 |
1.4 酶、抗生素、试剂盒和化学试剂 | 第89-9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0-97页 |
2.1 DNA操作体系及程序 | 第90页 |
2.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0页 |
2.3 pilG、chpA和pilB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90-91页 |
2.4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91页 |
2.5 质粒的提取与酶切验证 | 第91页 |
2.6 L.enzymogenes C3电转化及缺失突变体的筛选 | 第91页 |
2.7 突变体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91-92页 |
2.8 野生型、突变体及互补菌株表型验证 | 第92-95页 |
2.9 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95-97页 |
2.10 细菌双杂交 | 第9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97-113页 |
3.1 L.enzymogenes C3菌株中chpA、pilG和pilB基因的鉴定与克隆 | 第97-104页 |
3.2 chpA、pilG和pilB略微影响胞外酶的产量 | 第104-105页 |
3.3 chpA、pilG和pilB改变了菌落形态和细胞的物体表面运动能力 | 第105-106页 |
3.4 chpA、pilG和pilB影响了胞外多糖EPS的表达 | 第106-108页 |
3.5 chpA、pilG和pilB影响了HSAF和WAP的产量 | 第108-110页 |
3.6 ChpA可以和PilG结合 | 第110页 |
3.7 pilB基因隶属于pilG基因的下游 | 第110-111页 |
3.8 chpA、pilG和pilB影响了pilA疑似基因的表达 | 第111-113页 |
本章讨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全文总结 | 第126-12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28-130页 |
附录一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附录二 论文中常见用语中英文对照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