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大豆根部主要病害的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引言第15-17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7-53页
    第一章 由病原菌引起的大豆根部病害研究进展第17-37页
        1 大豆根腐病第17-27页
            1.1 大豆镰孢根腐病第18-22页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第22-24页
            1.3 大豆立枯病第24-25页
            1.4 大豆炭腐病第25-27页
        2 大豆红冠腐病第27-30页
        参考文献第30-37页
    第二章 大豆根部病害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第37-53页
        1 传统的检测方法第37-40页
            1.1 大豆根部病原菌分离第38-40页
                1.1.1 病原真菌分离第38页
                1.1.2 大豆疫霉分离第38-39页
                1.1.3 立枯丝核菌分离第39页
                1.1.4 冬青丽赤壳菌分离第39-40页
            1.2 病原菌属的鉴定第40页
        2 免疫学法第40-41页
        3 分子技术第41-47页
            3.1 DNA探针技术第41页
            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第41-42页
            3.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42页
            3.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42-43页
            3.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第43-44页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第44-45页
            3.7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53-125页
    第一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诊断由5种常见镰孢菌引起的大豆镰孢根腐病第53-83页
        第一节 以CYP51C为靶标基因建立检测尖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LAMP技术体系第55-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1.1 供试菌株第56页
                1.2 菌株培养及菌丝粉制备第56页
                1.3 实验所需试剂、仪器与耗材第56-58页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8页
                    1.4.1 菌丝基因组DNA提取第58页
                    1.4.2 人工接种发病植物组织DNA提取第58页
                1.5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8-60页
                1.6 LAMP反应体系第60-61页
                1.7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9页
                2.1 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第61-66页
                    2.1.1 CYP51C-Fo-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61-63页
                    2.1.2 CYP51C-Fe-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63-64页
                    2.1.3 CYP51C-Fg-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64-66页
                2.2 3个LAMP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第66-67页
                2.3 3个LAMP技术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67-69页
                2.4 3个LAMP技术检测田间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69页
        第二节 以TEF-1α为靶标基因建立检测茄腐镰孢菌、层出镰孢菌LAMP检测技术体系第69-79页
            3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3.1 供试菌株第70页
                3.2 菌株培养及菌丝粉制备第70页
                3.3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0页
                3.4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第70-7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72-79页
                4.1 TEF-1α-Fs-LAMP与TEF-1α-Fp-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第72-76页
                    4.1.1 TEF-1α-Fs-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72-74页
                    4.1.2 TEF-1α-Fp-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74-76页
                4.2 TEF-1α-Fs-LAMP与TEF-1α-Fp-LAMP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第76-77页
                4.3 TEF-1α-Fs-LAMP与TEF-1α-Fp-LAMP检测体系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77-79页
                4.4 TEF-1α-Fs-LAMP与TEF-1α-Fp-LAMP检测技术体系检测田间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79页
        本章讨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大豆立枯病与大豆炭腐病第83-9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88页
            1.1 供试菌株第85页
            1.2 菌株培养及菌丝粉制备第85页
            1.3 实验所需试剂、仪器与耗材第85页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5-86页
            1.5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第86-87页
            1.6 LAMP反应体系第87页
            1.7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第87-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94页
            2.1 ITS-Rs-LAMP体系与ITS-Mp-LAMP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第88-91页
                2.1.1 ITS-Rs-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88-89页
                2.1.2 ITS-Mp-LAMP体系特异性验证第89-91页
            2.2 ITS-Rs-LAMP体系与ITS-Mp-LAMP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第91-92页
            2.3 ITS-Rs-LAMP与ITS-Mp-LAMP技术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92-93页
            2.4 ITS-Rs-LAMP与ITS-Mp-LAMP技术检测田间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病原菌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第三章 适用于在田间快速诊断大豆红冠腐病的LAMP检测技术体系的研发第99-115页
        第一节 大豆红冠腐病LAMP诊断技术的研发第100-10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4页
                1.1 供试菌株第101-102页
                1.2 菌株培养及菌丝粉制备第102页
                1.3 实验所需试剂、仪器与耗材第102-103页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03页
                1.5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第103页
                1.6 LAMP反应体系第103页
                1.7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第103-10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4-107页
                2.1 TUB-Ci-LAMP体系的特异性验证第104-105页
                    2.2.1 TUB-Ci-LAMP体系不同地区分离的冬青丽赤壳菌菌株的特异性验证第104页
                    2.2.2 TUB-Ci-LAMP体系对大豆根部其他常见病原菌以及其他真菌的特异性验证第104-105页
                2.2 TUB-Ci-LAMP体系的灵敏度验证第105-106页
                2.3 TUB-Ci-LAMP技术检测人工接种发病的大豆病组织中的冬青丽赤壳菌第106-107页
        第二节 适用于田间快速诊断大豆红冠腐病的LAMP诊断技术体系的改进第107-111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3.1 实验所需仪器第107页
                3.2 从人工接种的发病大豆病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一步法第107页
                3.3 用保温杯完成LAMP反应的操作程序第107-108页
                3.4 适用于田间现场快速诊断的LAMP检测简化操作第108页
                3.5 LAMP检测简化操作与保温杯提供热源相结合条件下的检测灵敏度第108-10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109-111页
                4.1 简化LAMP检测操作与用保温杯提供恒温热源完成LAMP反应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第109页
                4.2 以一步法提取的大豆病组织DNA为模板进行LAMP检测的结果第109-110页
                4.3 适用于田间快速诊断大豆红冠腐病的LAMP检测技术集成第110-111页
        本章讨论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第四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高遥量检测大豆根部9种重要病原菌研究第115-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7-119页
            1.1 用于高通量集成的9个LAMP检测技术体系第117-118页
            1.2 9个LAMP检测体系与96孔板结合的高通量检测设计及方法第118页
            1.3 LAMP检测结果判定第118页
            1.4 大豆根部病组织DNA的提取第118-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3页
            2.1 9个大豆根部病原菌LAMP检测体系与96孔板相结合的高通量检测集成第119-121页
            2.2 高通量检测设计体系方案的改进及其在大豆根部病害诊断的应用验证第121-123页
        3 讨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全文总结第12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基因MoHAC1和MoIRE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产酶溶杆菌TCSTSs和T4P系统的基因鉴定及T4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功能初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