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1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1 稻瘟病菌概述 | 第15页 |
1.2 稻瘟病菌生活史 | 第15-17页 |
1.2.1 孢子萌发 | 第16页 |
1.2.2 附着胞的分化与成熟 | 第16页 |
1.2.3 侵入和扩展 | 第16-17页 |
1.2.4 再侵染 | 第17页 |
1.3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功能基因 | 第17-21页 |
1.3.1 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1.3.2 稻瘟病菌附着胞分化及成熟 | 第18-20页 |
1.3.3 稻瘟病菌对活性氧的应对机制 | 第20-21页 |
2 NO与真菌之间的密切关系 | 第21-29页 |
2.1 真菌内源NO的产生与清除 | 第22-26页 |
2.1.1 真菌内源NO的合成途径 | 第22-24页 |
2.1.2 NO在真菌中的生物学功能 | 第24-26页 |
2.2 NO胁迫引起对真菌的毒害 | 第26-27页 |
2.3 真菌回避NO胁迫的机制 | 第27-29页 |
3 稻瘟病菌NO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4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目标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第二章 稻瘟病菌MoSFA1基因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39-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1.2 基因的克隆及蛋白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1.3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2页 |
1.4 MoSFA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1.5 MoSFA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3页 |
1.6 酵母互补 | 第43-45页 |
1.7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45-46页 |
1.8 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 第46页 |
1.9 稻瘟病菌胞内SNOs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1.10 基因缺失突变体致病性分析 | 第47页 |
1.11 基因缺失突变体侵染相关形态的观察 | 第47-48页 |
1.12 基因缺失突变体侵染和侵染菌丝的观察 | 第48页 |
1.13 稻瘟病菌侵染位点H_2O_2积累的观察 | 第48页 |
1.14 稻瘟病菌抗氧化酶酶活和还原型GSH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15 稻瘟病菌挑战接种后水稻PR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9-73页 |
2.1 稻瘟病菌MoSFA1基因鉴定 | 第49页 |
2.2 酵母互补 | 第49-51页 |
2.3 MoSFA1基因表达分析 | 第51-53页 |
2.4 MoSFA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3-54页 |
2.5 MoSFA1基因缺失突变体及互补突变体的获得 | 第54-56页 |
2.6 MoSFA1基因缺失突变体在甲醛平板上不能生长 | 第56-57页 |
2.7 MoSFA1基因缺失导致对NO胁迫超敏感 | 第57-59页 |
2.8 MoSFA1参与调控正常的营养生长和产孢 | 第59-62页 |
2.9 MoSFA1基因缺失导致稻瘟病菌致病性减弱 | 第62-64页 |
2.10 MoSFA1基因参与调控附着胞成熟、侵入和侵染菌丝的扩展 | 第64-66页 |
2.11 MoSFA1缺失导致侵染位点寄主细胞内H_2O_2的积累 | 第66页 |
2.12 MoSFA1缺失突变体对氧化剂超敏感 | 第66-68页 |
2.13 MoSFA1缺失导致突变体抗氧化酶活性被抑制,细胞内还原型GSH含量下降 | 第68-69页 |
2.14 MoSFA1基因缺失突变体挑战接种不影响水稻PR基因的表达 | 第69-70页 |
2.15 MoSFA1基因缺失影响突变体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利用 | 第70-73页 |
3 讨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第三章 稻瘟病菌MoHB1基因鉴定与功能分析 | 第81-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83-84页 |
1.2 核酸操作及遗传转化 | 第84页 |
1.3 MoHB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4页 |
1.4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1.5 酵母互补 | 第85-86页 |
1.5.1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酵母转化 | 第85-86页 |
1.5.2 酵母菌株对NO敏感性测试 | 第86页 |
1.6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86-87页 |
1.6.1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86页 |
1.6.2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 | 第86-87页 |
1.6.3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互补验证 | 第87页 |
1.7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87-88页 |
1.7.1 突变体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 | 第87页 |
1.7.2 基因缺失突变体产孢测定 | 第87-88页 |
1.7.3 致病性分析 | 第8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8-104页 |
2.1 稻瘟病菌MoHB1基因的鉴定 | 第88-90页 |
2.2 酵母互补 | 第90页 |
2.3 MoHB1基因表达分析 | 第90-92页 |
2.4 基因缺失突变体及互补突变体的获得 | 第92-95页 |
2.5 MoHB1基因缺失突变体对NO胁迫超敏感 | 第95-97页 |
2.6 MoHB1基因缺失不影响突变体营养生长、产孢和致病性 | 第97-99页 |
2.7 MoHB1基因缺失突变体增加对H_2O_2敏感性 | 第99-100页 |
2.8 MoHB1基因缺失突变体中MoSFA1基因的表达 | 第100-101页 |
2.9 MoHB1和MoSFA1双基因缺失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101-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全文总结 | 第111-113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