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菌类(食用菌)病虫害论文

金针菇病毒dsRNA快速检测和脱毒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 食用菌病毒的研究概括第14-19页
        1.1 食用菌病毒形态和种类第15页
        1.2 食用菌病毒基因组和蛋白特征第15-19页
            1.2.1 糙皮侧耳病毒(Pleurotus ostreatus virus)第16页
            1.2.2 双孢蘑菇病毒(Agaricus bisporus virus)第16-17页
            1.2.3 香菇病毒(Lentinus edodes virus)第17页
            1.2.4 金针菇病毒(Flammulina velutipes virus)第17-18页
            1.2.5 其他食用菌病毒第18-19页
    2 病毒的起源、复制及传播途径第19-21页
        2.1 病毒的起源和复制第19-20页
        2.2 病毒的传播途径第20-21页
    3 病毒检测方法第21-23页
        3.1 电镜法第21页
        3.2 酶联免疫吸附法第21页
        3.3 dsRNA技术第21-22页
        3.4 RT-PCR法第22页
        3.5 生物芯片技术第22-23页
    4 食用菌脱毒方法的研究第23-25页
        4.1 菌丝尖端分离法第23-24页
        4.2 组织分离法第24页
        4.3 原生质体法第24页
        4.4 单孢杂交法第24-25页
    5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金针菇菌株病毒检测和鉴定第26-46页
    1 试验材料第26-29页
        1.1 供试菌株第26-27页
        1.2 试剂第27-28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28-29页
    2 试验方法第29-35页
        2.1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置第29页
            2.1.1 培养基第29页
            2.1.2 试剂第29页
        2.2 培养和收集菌丝第29-30页
        2.3 提取病毒dsRNA、酶处理和纯化第30-32页
            2.3.1 菌丝预处理第30页
            2.3.2 病毒dsRNA提取第30-31页
            2.3.3 DNase Ⅰ和S1 Nuclease酶处理第31页
            2.3.4 酶处理产物的纯化第31-32页
        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2页
        2.5 RT-PCR鉴定、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第32-35页
            2.5.1 设计引物第32-33页
            2.5.2 RT-PCR鉴定第33-34页
            2.5.3 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3.1 菌丝培养第35-36页
        3.2 病毒dsRNA检测第36页
        3.3 DNase Ⅰ和S1 Nuclease酶处理第36-37页
        3.4 透射电镜观察第37页
        3.5 RT-PCR鉴定第37-38页
        3.6 RT-PCR片段回收第38页
        3.7 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第38-43页
            3.7.1 菌落PCR鉴定第38-39页
            3.7.2 测序结果第39-40页
            3.7.3 序列比对第40-42页
            3.7.4 本地Blast第42-43页
    4 讨论第43页
    5 小结第43-46页
第三章 病毒dsRNA快速检测方法和体系的建立第46-54页
    1 实验材料第46页
        1.1 供试菌株第46页
        1.2 试剂第46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46页
    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2.1 培养基的配置第46-47页
        2.2 两种dsRNA提取方法第47页
        2.3 DNase Ⅰ和S1 Nuclease酶处理和纯化第47页
        2.4 RT-PCR鉴定、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第47页
        2.5 两种提取dsRNA方法的比较第47页
        2.6 dsRNA提取方法的优化第47-48页
            2.6.1 培养基、培养方式和培养时间第47-48页
            2.6.2 生长发育阶段第48页
            2.6.3 菌丝量第48页
            2.6.4 β-巯基乙醇浓度第48页
            2.6.5 PEG8000处理时间第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3.1 供试菌株dsRNA检测第48-49页
        3.2 dsRNA酶处理第49页
        3.3 RT-PCR鉴定第49页
        3.4 序列比对第49-50页
        3.5 Redzol法和试剂盒法的比较第50页
        3.6 dsRNA提取方法优化结果第50-52页
            3.6.1 培养基、培养方式和时间第50-51页
            3.6.2 生长发育阶段第51页
            3.6.3 菌丝量第51页
            3.6.4 β-巯基乙醇第51-52页
            3.6.5 PEG8000处理时间第52页
    4 讨论第52-53页
    5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金针菇褐化病毒(FvBV)脱毒方法的研究第54-72页
    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1.1 供试菌株第54-55页
        1.2 试剂第55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55页
    2 实验方法第55-60页
        2.1 培养基的配置第55-56页
        2.2 菌丝尖端分离法第56页
            2.2.1 菌丝尖端分离菌株第56页
            2.2.2 dsRNA检测第56页
        2.3 组织分离法第56-57页
            2.3.1 组织分离菌株第56-57页
            2.3.2 dsRNA检测第57页
        2.4 原生质体法第57-58页
            2.4.1 原生质体再生和单核菌株第57-58页
            2.4.2 dsRNA检测第58页
            2.4.3 PM菌株交配型鉴定第58页
        2.5 有性生殖法第58-59页
            2.5.1 建立孢子单核体群体第58-59页
            2.5.2 孢子单核菌株dsRNA检测第59页
        2.6 核迁移法第59-60页
            2.6.1 核迁移和核迁移双核菌株的获得第59页
            2.6.2 核迁移法脱毒应用第59页
            2.6.3 核迁移双核菌株dsRNA检测第59-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69页
        3.1 菌丝尖端分离法第60页
            3.1.1 尖端菌丝形态第60页
            3.1.2 TIPS菌株dsRNA检测第60页
        3.2 组织分离法第60-62页
            3.2.1 取样材料第60-61页
            3.2.2 组织分离菌株dsRNA检测第61-62页
        3.3 原生质体法第62-64页
            3.3.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第62页
            3.3.2 PR菌株dsRNA检测第62-63页
            3.3.3 PM菌株交配型鉴定第63页
            3.3.4 PM菌株dsRNA检测第63-64页
        3.4 有性生殖法第64-65页
            3.4.1 孢子印和孢子萌发菌落第64页
            3.4.2 SM菌株dsRNA检测第64-65页
        3.5 核迁移法第65-66页
            3.5.1 核迁移和双核菌株的获得第65页
            3.5.2 NM菌株dsRNA检测第65-66页
        3.6 核迁移法脱毒应用第66-68页
            3.6.1 单-单核迁移和双核菌株的获得第66页
            3.6.2 单-单核迁移双核菌株dsRNA检测第66-67页
            3.6.3 双-单核迁移和双核菌株的获得第67页
            3.6.4 双-单核迁移双核菌株dsRNA检测第67-68页
        3.7 RT-PCR鉴定第68-69页
        3.8 不同脱毒方法的比较第69页
    4 讨论第69-70页
    5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不同脱毒处理菌株的生物学和栽培特性第72-88页
    1 材料第72页
        1.1 供试菌株第72页
        1.2 试剂第72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72页
    2 实验方法第72-75页
        2.1 培养基的配置第72-73页
        2.2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第73页
            2.2.1 PDA平板第73页
            2.2.2 培养料第73页
        2.3 生物量的测定第73页
        2.4 漆酶活力的测定第73-74页
        2.5 工厂化栽培实验第74-75页
            2.5.1 制备液体种第74页
            2.5.2 工厂化栽培相关参数第74页
            2.5.3 测定栽培性状方法第74-75页
            2.5.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86页
        3.1 不同脱毒处理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第75-78页
            3.1.1 菌丝生长速度第75-76页
            3.1.2 生物量第76-77页
            3.1.3 漆酶活力第77-78页
        3.2 不同脱毒处理菌株的栽培特性第78-82页
            3.2.1 栽培流程第78页
            3.2.2 统计分析各栽培性状第78-82页
        3.3 核迁移菌株无毒优良株系的选育第82-86页
            3.3.1 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第82-83页
            3.3.2 产量的比较第83-85页
            3.3.3 选育无毒优良株系第85-86页
    4 讨论第86页
    5 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88-90页
展望第90-92页
附录第92-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攻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百菌清水解脱氯酶(Chd)的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发酵优化及应用
下一篇:粳稻秀水79背景的C堡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构建和穗长qPL9-2的精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