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及前言 | 第11-24页 |
1.1 重金属镉污染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 重金属镉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重金属镉污染的修复 | 第13-15页 |
1.4 重金属镉的微生物耐受和抗性机制 | 第15-17页 |
1.5 重金属的微生物吸附 | 第17-22页 |
1.5.1 微生物吸附的定义及能吸附重金属镉的部分微生物 | 第17-19页 |
1.5.2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机理 | 第19-22页 |
1.5.3 影响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主要因素 | 第22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4-38页 |
2.1 材料 | 第24-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1.3 培养基 | 第25-27页 |
2.1.4 常用仪器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8页 |
2.2.1 土样中镉含量测定 | 第28页 |
2.2.2 耐镉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 第28页 |
2.2.3 耐镉菌株的筛选与驯化试验 | 第28页 |
2.2.4 耐镉菌株的耐镉稳定性测试 | 第28页 |
2.2.5 耐镉菌株培养基的优化试验 | 第28-29页 |
2.2.6 耐镉菌株对各类重金属离子的最大耐受浓度测定 | 第29页 |
2.2.7 耐镉菌株的鉴定 | 第29-34页 |
2.2.8 耐镉菌株的药敏性试验 | 第34页 |
2.2.9 耐镉菌株生长条件的优化试验 | 第34-35页 |
2.2.10 最佳生长条件下耐镉菌株湿菌体和干菌粉对Cd~(2+)吸附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11 不同条件下耐镉菌株湿菌体对Cd~(2+)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36页 |
2.2.12 不同条件下耐镉菌株干菌粉对Cd~(2+)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36页 |
2.2.13 其他重金属离子对耐镉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2.2.14 耐镉菌株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测序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4页 |
3.1 土样中镉含量分析 | 第38页 |
3.2 耐镉菌株的获得 | 第38-39页 |
3.3 优化的耐镉菌株培养基 | 第39-40页 |
3.4 耐镉菌株对其它重金属离子耐受浓度 | 第40-41页 |
3.5 耐镉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41-48页 |
3.5.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41-44页 |
3.5.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3.5.3 药敏性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3.5.4 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3.6 链霉菌CdTB01生长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8-52页 |
3.6.1 装液量对链霉菌CdTB01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3.6.2 温度对链霉菌CdTB01生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3 初始pH对链霉菌CdTB01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4 接种量对链霉菌CdTB01生长的影响 | 第50页 |
3.6.5 NaCl浓度对链霉菌CdTB01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6 链霉菌CdTB01湿菌体和干菌粉最佳生长条件下吸附Cd~(2+)能力测定 | 第51-52页 |
3.7 链霉菌CdTB01的Cd~(2+)吸附特性分析 | 第52-56页 |
3.7.1 链霉菌CdTB01湿菌体Cd~(2+)吸附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7.2 链霉菌CdTB01干菌粉Cd~(2+)吸附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3.7.3 其他重金属离子对链霉菌CdTB01吸附Cd~(2+)的影响 | 第55-56页 |
3.8 链霉菌CdTB01总DNA提取及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初步分析 | 第56-64页 |
3.8.1 链霉菌CdTB01总DNA提取结果 | 第56-57页 |
3.8.2 测序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3.8.3 基因注释 | 第58-61页 |
3.8.4 可能参与镉胁迫应答的基因预测 | 第61-64页 |
4 讨论 | 第64-68页 |
4.1 链霉菌CdTB01耐受镉能力强 | 第64-65页 |
4.2 链霉菌CdTB01的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 | 第65-66页 |
4.3 链霉菌CdTB01 Cd~(2+)吸附特性强 | 第66-67页 |
4.4 链霉菌CdTB01全基因组测序是研究其耐镉机理的基础 | 第67-68页 |
5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实验计划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创新点 | 第69页 |
5.3 下一步实验计划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