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3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14页 |
1.6 退出标准 | 第14-15页 |
1.7 终止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2.2 疗程与随访 | 第16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2.4 疗效评定 | 第17-18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2.6 流程图 | 第18-1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9-32页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9-20页 |
3.2 两组治疗前后足趾、足背VPT比较 | 第20-24页 |
3.3 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掌支-鱼际、腓浅神经和隐神经-足踝中部前方R-CPT比较(x±s) | 第24-26页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比较 | 第26-27页 |
3.5 两组治疗前后SF、AFU比较 | 第27-28页 |
3.6 两组治疗前后TBIL、DBIL、IBIL比较 | 第28-29页 |
3.7 多伦多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3.8 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30-31页 |
3.9 两组安全性比较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55页 |
1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第32-41页 |
1.1 DPN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2页 |
1.2 现代医学对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32-35页 |
1.3 DPN的相关性研究 | 第35-41页 |
2 中医对DPN的研究 | 第41-52页 |
2.1 中医古籍对DPN的病名探讨 | 第41页 |
2.2 中医对DPN的认识 | 第41-43页 |
2.3 DPN中医治疗方法 | 第43-45页 |
2.4 治疗DPN的有效方剂:清心莲子饮、桃红四物汤 | 第45-52页 |
3 清心莲子饮内服和桃红四物汤浴足联合甲钴胺胶囊对DPN防治的作用研究 | 第52-55页 |
3.1 对DPN患者安全性的影响 | 第52页 |
3.2 对DPN患者SF的影响 | 第52页 |
3.3 对DPN患者血AFU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对DPN患者TBIL、DBIL、IBIL的影响 | 第53页 |
3.5 对DPN患者足趾、足背VPT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 对DPN患者腓浅神经和隐神经-足踝中部前方R-CPT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综述 | 第66-73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附表1:多伦多评分表 | 第73-74页 |
附表2:中医证候积分 | 第74-75页 |
附表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学研究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