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5页 |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其本质 | 第19-20页 |
(二)社会公德概念辨析与厘定 | 第20-23页 |
(三)社会公德建设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6-29页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7页 |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依据 | 第29-49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9-3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 | 第29-31页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 第31-33页 |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 | 第33-35页 |
四、社会整合理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37-49页 |
一、城市陌生人社会特征彰显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38-44页 |
二、城镇综合水平的提高强化社会公德建设的可能性 | 第44-49页 |
第二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失范问题及其原因 | 第49-83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失范表现 | 第49-61页 |
一、公共交往信任度低,人际关系冷漠 | 第50-55页 |
二、公共规则遭漠视,违法违规现象频发 | 第55-56页 |
三、虚拟空间约束失禁,网络道德失范突出 | 第56-59页 |
四、人与自然矛盾尖锐,生态危机严重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失范的思想根源 | 第61-68页 |
一、义利观失衡 | 第61-64页 |
二、幸福观畸形 | 第64-66页 |
三、财富观扭曲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失范的社会根源 | 第68-83页 |
一、市场化对社会公德产生了巨大冲击 | 第69-74页 |
二、公民道德素质滞后于城市发展要求 | 第74-78页 |
三、传统伦理体系面临艰难的现代转型 | 第78-83页 |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83-103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经验 | 第83-97页 |
一、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经验 | 第83-88页 |
二、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经验 | 第88-92页 |
三、新加坡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德建设经验 | 第92-97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建设经验的启示 | 第97-103页 |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社会公德专项建设 | 第98-99页 |
二、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公德建设 | 第99-100页 |
三、引导约束并重,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第100-101页 |
四、发展科教事业,提升公民综合素质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 第103-123页 |
第一节 优先治理社会公德领域突出问题 | 第103-110页 |
一、治理失信行为,提升社会诚信水平 | 第104-106页 |
二、化解道德冷漠,重树市民道德信心 | 第106-107页 |
三、整顿公共场所,提高公共规则权威性 | 第107-108页 |
四、加强网络管理,建设网络公共文明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抓好特殊群体的社会公德建设 | 第110-116页 |
一、公共行政人员群体 | 第110-112页 |
二、新市民群体 | 第112-113页 |
三、媒体工作者群体 | 第113-114页 |
四、青少年群体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 第116-123页 |
一、科学的义利观 | 第116-118页 |
二、合理的幸福观 | 第118-120页 |
三、正确的财富观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 第123-147页 |
第一节 加强社会公德制度化建设 | 第123-130页 |
一、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 | 第125-128页 |
二、建立制度化激励机制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建立常态化社会公德教育模式 | 第130-137页 |
一、健全教育机制,形成立体式社会公德教育网 | 第130-134页 |
二、注重养成教育,实现社会公德教育常态化 | 第134-137页 |
第三节 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公德建设渠道 | 第137-147页 |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拓展社会公德建设途径 | 第137-139页 |
二、发展各类民间组织,疏通社会公德建设渠道 | 第139-140页 |
三、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优化社会公德建设环境 | 第140-142页 |
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公德建设载体 | 第142-143页 |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社会公德建设手段 | 第143-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