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陶瓷涂层制备方法概述 | 第11-15页 |
1.3 胶黏陶瓷涂层发展概述 | 第15-21页 |
1.3.1 胶黏涂层黏结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2 陶瓷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 第17-18页 |
1.3.3 陶瓷涂层耐磨减摩性能研究 | 第18-20页 |
1.3.4 陶瓷涂层韧性研究 | 第20-21页 |
1.4 石墨烯研究概述 | 第21-25页 |
1.4.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 | 第21-22页 |
1.4.2 石墨烯的制备 | 第22-24页 |
1.4.3 石墨烯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5-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胶黏陶瓷涂层溶解度理论模型确立与分析 | 第29-39页 |
2.1 热力学基本公式 | 第29-30页 |
2.2 胶黏陶瓷涂层溶解度模型 | 第30-37页 |
2.2.1 关于pH的胶黏陶瓷涂层溶解度模型 | 第31-34页 |
2.2.2 关于温度的胶黏陶瓷涂层溶解度模型 | 第34-37页 |
2.3 胶黏陶瓷涂层溶解度模型讨论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石墨烯增强胶黏陶瓷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9-53页 |
3.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 第39-4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3.1.2 原材料表征 | 第39-41页 |
3.1.3 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3.2 涂层的制备 | 第42-46页 |
3.2.1 涂层粉体混合 | 第42页 |
3.2.2 黏结剂的确定 | 第42-43页 |
3.2.3 涂层配制 | 第43-46页 |
3.3 胶黏陶瓷涂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46页 |
3.3.1 形貌分析 | 第46页 |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页 |
3.3.3 Raman分析 | 第46页 |
3.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 第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3.4.1 涂层表面形貌 | 第46-47页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49页 |
3.4.3 Raman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3.4.4 DSC分析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石墨烯增强胶黏陶瓷涂层腐蚀行为研究 | 第53-64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胶黏陶瓷涂层电化学试验与结构表征 | 第53-55页 |
4.2.1 电化学试验 | 第53-55页 |
4.2.2 结构表征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4.3.1 极化曲线分析 | 第55-58页 |
4.3.2 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58-59页 |
4.4 石墨烯对胶黏陶瓷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 | 第59-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石墨烯增强胶黏陶瓷涂层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 第64-73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试验及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5.2.1 摩擦学试验 | 第64页 |
5.2.2 力学性能试验 | 第64页 |
5.2.3 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5.3.1 摩擦系数分析 | 第65-66页 |
5.3.2 磨损率分析 | 第66-67页 |
5.3.3 石墨烯对于摩擦学影响机制 | 第67-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石墨烯增强胶黏陶瓷涂层摩擦模型 | 第73-88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真实接触面积模型 | 第73-81页 |
6.2.1 模型建立 | 第73-77页 |
6.2.2 模型无量纲化 | 第77-78页 |
6.2.3 模型分析与验证 | 第78-81页 |
6.3 摩擦系数模型 | 第81-87页 |
6.3.1 具有表面膜的黏合摩擦理论 | 第81-82页 |
6.3.2 边界润滑的黏合摩擦理论 | 第82页 |
6.3.3 石墨烯陶瓷涂层摩擦模型 | 第82-83页 |
6.3.4 模型的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83-87页 |
6.4 结论 | 第87-88页 |
第七章 涂层/基体的结合强度机理分析 | 第88-99页 |
7.1 引言 | 第88页 |
7.2 Hertz接触理论 | 第88-89页 |
7.3 涂层厚度对涂层/基体结合强度机理分析 | 第89-94页 |
7.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7.3.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91-92页 |
7.3.3 结果与讨论 | 第92-94页 |
7.4 过渡层弹性模量对涂层/基体结合强度机理分析 | 第94-95页 |
7.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4页 |
7.4.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5页 |
7.5 过渡层厚度对涂层/基体结合强度机理分析 | 第95-97页 |
7.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7.5.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