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1.1 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生活史以及生理小种的划分 | 第17-20页 |
1.1.1 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 第17页 |
1.1.2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活史 | 第17-18页 |
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划分 | 第18-20页 |
1.2 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 | 第20-22页 |
1.2.1 大豆抗胞囊线虫卵孵化 | 第20-21页 |
1.2.2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发育繁殖 | 第21页 |
1.2.3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生化机制 | 第21-22页 |
1.2.4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子机制 | 第22页 |
1.3 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1 Illumina测序技术 | 第23-24页 |
1.3.2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植物抗线虫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1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病基因 | 第25页 |
1.4.2 其他植物抗线虫基因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大豆胞囊线虫在抗感大豆品种根部的发育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大豆胞囊线虫4号小种卵液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CBL黑豆的抗性鉴定 | 第28页 |
2.2.3 不同发育时期根系的采集 | 第28页 |
2.2.4 酸性品红染色法染色根系内线虫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3.1 CBL黑豆抗性鉴定结果 | 第29页 |
2.3.2 抗感材料根系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动态 | 第29-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CBL黑豆抗胞囊线虫4号小种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33-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3.1.2 线虫的繁殖 | 第33页 |
3.1.3 材料的处理和采集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3.2.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3.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第35-36页 |
3.3.2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 第36-37页 |
3.3.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第37页 |
3.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CBL黑豆转录组测序及其分析 | 第40-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4.1.3 Real-time PCR引物 | 第40-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4.2.1 试验处理和取样 | 第41页 |
4.2.2 测序 | 第41-42页 |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4.2.4 Real-time PCR验证分析 | 第42-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4.3.1 取样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4.3.2 测序数据统计 | 第45-46页 |
4.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6-54页 |
4.3.4 Real time PCR结果 | 第54-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CBL-HSPRO_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7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5.1.2 菌株与载体 | 第58-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5.2.1 总RNA的提取 | 第59页 |
5.2.2 反转录 | 第59页 |
5.2.3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59-60页 |
5.2.4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60-61页 |
5.2.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1-62页 |
5.2.6 冻融法转化发根农杆菌 | 第62-64页 |
5.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4页 |
5.3.1 CBL-HSPRO_2蛋白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64页 |
5.3.2 CBL-HSPRO_2蛋白跨膜区和信号肽分析 | 第64页 |
5.3.3 CBL-HSPRO_2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64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5.4.1 CBL-HSPRO_2基因的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64-69页 |
5.4.2 CBL-HSPRO_2基因的克隆 | 第69-70页 |
5.4.3 CBL-HSPRO_2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5.4.4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发根农杆菌及其鉴定 | 第71页 |
5.5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 | 第84-86页 |